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力 资本市场将成“最强后援”

财经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杜雨萌

    城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用“质量”取代“速度”更是成为新的要求。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高力国际华北区咨询服务部高级董事付茂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摊大饼、上增量,而是高质量、集约化、分工协作发展。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科技服务、管理协同、项目发展、市场拓展等方面。而这都需要资本市场给予全面支持。

  城市建设发展

    五年跑出“加速度”

    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看时间所书写出的历史脉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俨然经历了一个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过程。

    数据显示,197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17.9%,但转眼来至2015年末,这一数字已达56.10%,且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2个百分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由此,城镇化发展向质量型转变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随后,在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再次强调,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另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则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从实际效果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可以说成就显著。12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称,“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城市建设发展成就显著,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数量达到68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3万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付茂华表示,城镇化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分工协作的产业经济进化的形态体现。“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城镇化初级阶段的收官阶段,从目前的各项数据来看,中国广大的城镇基本完成了各种不同水平的城镇化,这无疑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和空间基础。

 新型城镇化建设

    开启“破浪前行”模式

    随着2020年正式进入倒计时,“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从日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来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仍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白小虎看来,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的空间载体,是联通需求和供给循环的枢纽,可以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产生积极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各环节在开放环境下顺畅衔接、进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具体来看,“十四五”规划建议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面明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以创新发展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以社会公平为导向、以集约绿色为途径,是一种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新模式。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城乡分离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与引擎,高起点推进城乡的统一布局与规划,高效率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发展红利,大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激发更多的优质要素向城市集中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发展格局。

    张立超认为,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与活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引领并提升所在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

    昆仑资产管理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疫情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很多层面,不同规模城镇间的人口转移就是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这种新的人口趋势决定了未来包括户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变化的可预期,当然也催生了新的需求,即由几个特大城市向多个中小规模城镇化的人口转向,这也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带来巨大的基建需求。比如,从住宅到工作、从教育到养老、从运动到医疗,都蕴含着巨大的供给缺口,而这个缺口恰恰可以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扩内需”创造巨大空间。预计在“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实现双循环的有力支撑。

  超十万亿元资金援驰

    资本市场成“最强后援”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潜力”之一。作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疑具有较高的贡献度。

    张立超表示,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也意味着其更加需要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来自资本市场在融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市政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都是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贯穿众多行业领域,其中,尤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为主。

    《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十三五”时期以来,即自2016年1月1日截至2020年12月21日,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达38740.06亿元。其中,首发融资27.21亿元,增发融资2330.63亿元,配股融资28.75亿元,可转债发行规模为0.5亿元,债券发行规模为36352.98亿元;建筑类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达77905.54亿元。其中,首发融资158.55亿元,增发融资1220.22亿元,配股融资8.41亿元,可转债发行规模为147.23亿元,债券发行规模为76371.13亿元。也就是说,“十三五”时期以来,资本市场仅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提供的融资支持,就高达约116645.6亿元。

    结合稍早前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的百强上市房企中,约有六成房企涉足了城市更新领域,其中在TOP50上市房企中,这一比例达到78%。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TOP50房企中,超八成房企开始从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或生活服务商转型。

    当然,不只是上述行业,在张立超看来,新基建也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将对交通运输、先进制造、生态环保及其衍生的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板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立超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投资优化有望形成有机互动的整体,基于此,破解新型城镇化之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激发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投资结构与质量,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机联动,为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

    付茂华补充称,总的来说,资本市场可以充分发挥战略研判能力、资本产品定价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资源匹配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资本及战略管理服务。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力 资本市场将成“最强后援”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