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
产业发展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而产业链的延伸、转型和升级大多需要依托一定的区域,通过密切的区域经济合作来达成。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形成了产业门类全、技术水平高的工业体系,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一带一路”建设应以产业为依托,提高生产能力,构建不断完善和升级的区域产业链。在构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中,既要同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展合作,也要同各国就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强合作,使制造业存在级差的国家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构筑起“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
生产性集群的特点和作用
产业合作通常具有集聚效应,发生于集聚地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为此,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和延伸就对应了创新集群和生产性集群两大部分。生产性集群主要是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而转移一部分生产活动到低成本地区,同质企业基于同样考虑容易在某地形成集聚,并带动和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围绕在其周围。
根据相关研究,中国目前9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大致可分为:加工制造型41家、农业开发型23家、资源利用型12家、商贸物流型9家、技术研发型3家、综合发展型11家。可以看到,大多数境外经贸合作区属于传统集群。对于投资国来说,境外经贸合作区有助于企业更低成本地引进上游原材料和输送下游制成品,还可以通过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避开关税壁垒,辐射他国市场。同时,集群的形成能够产生集群效应,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相互竞争、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知识交流中能够获得整体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为市场创造出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整体竞争优势一旦形成,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推动产业集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促进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对东道国来说,产业园区可以催生制造业投资并扩大就业。传统集群往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能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大多如此,加工制造、服装纺织、机械五金等行业比较集中,为东道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吸引更远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就业。比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已投产企业已为前江省提供了约1万个就业岗位,全部建成后将提供就业机会5万个左右;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累计引入109家企业,区内从业人数1.6万人,全部建成后,将入驻企业300家,形成10万产业工人、20万居住人口的宜居新城;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扩展区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约4万个。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的逐渐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与产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可以依托生产性集群推进产能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转型升级,也推动中国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为什么要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
以成本驱动为特点的生产性集群注重产业链打造和延伸,主要是基于企业降低成本,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等考虑。然而,生产性集群属于一种产业链扩张模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难借此得到明显提高。“一带一路”建设要向高质量迈进,需要创新驱动,开展创新合作,打造创新集群。
创新通常存在于集聚生态中,创新集群对于创新合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有两大特征。其一,在内容上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其二,注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供给创新环境。有专家认为,生产性集群一般只把企业集聚区域作为企业的经营地点,虽然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却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而创新集群则把企业集聚区域作为企业的互动地点,通过长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易和交流过程,特别是知识的互动来实现创新。美国和欧洲的高科技园区大多坐落在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附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随时对接最新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使三者的互动非常便利和高效。
2016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有三个重要基础:一是中国与许多沿线国家发展阶段类似,发展需求和条件有共同之处,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容易达成共识。中国积累的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二是科技创新在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中具有先行优势,已成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关键支撑。三是科技创新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良好成效。事实上,中国已与大多数沿线国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与资源共享平台,广泛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接收大批沿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今后,中国应进一步积极地与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广泛地就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先进技术领域加强合作,尤其在一些新领域的国际分工形态还未形成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和技术合作网络,以此引领“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的构建。这是中国及沿线国家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重要路径。
在“一带一路”区域内,现有的和新建立的经贸合作区都在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比如,中白工业园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园内设有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为项目孵化、产融研结合、展示交易、科技合作、研发项目试生产提供平台。中俄丝路创新园除了已有多家企业入驻外,俄罗斯科学院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设立中俄海洋工程实验室,开展水下机器人研发,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设立中俄轻型动力联合实验室,进行小型航空涡轮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扩大无人机应用范围。此外,中国也正在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沿线国家启动或探讨共建科技园区,许多沿线国家明确提出共建科技园区合作的需求。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合作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将继续提升。中国应紧紧抓住这一轮浪潮,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就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探寻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要深化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关系,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与技术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要对标国际一流,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协同攻克科技领域重大问题,主动为全球提供新的方案。同时,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建专业化、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园区,在企业、知识机构、服务机构的良性互动中,一同供给创新生态,在创新要素的集聚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国应继续加大开放力度,以中国市场的韧性和巨大的消费实力,吸引外资继续来华设厂,借助外资延伸国内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一带一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这个集群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