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财经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解决信息不对称,陪伴企业健康成长。

马太效应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许多行业深受其影响,银行业亦是如此。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从1905年成立第一家民营银行到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百年,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银行已经超过4000家。

尽管有如此多的银行机构,但在马太效应的笼罩下,企业融资环境依然面临两极分化严重,许多中小微企业长期处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中,不少能够成为优秀企业的“潜力股”被残酷淘汰。

企业融资环境需要打破马太效应魔咒,需要具备综合实力,特别是风控能力的银行打头阵。

北京银行作为“反马太效应”的践行者,早从1996年成立之初就形成了普惠基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扶持联想、用友等高新技术企业,并在此后长期践行“普惠金融”。

北京银行(601169.SH)走过25年,与中小企业共生,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10万家,支持并见证了小米、眉州东坡、德青源、金山云等众多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龙头,乃至全球领军企业的过程。

基于普惠基因及自我进化,北京银行更进一步——今年,时值北京银行成立25年,推出“京惠云”和“e惠融”,以“平台+产品”的组合拳,从供需两端切入,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及成本,释放普惠金融生产力、提高效率。可以说,北京银行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行业样本。

01 马太效应下的融资困境

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百年,但在马太效应的笼罩下,中小微企业长期处在“看得见、摸不着”的融资困境中。2020年,疫情的到来更放大了这一问题。

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数据,第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5万亿元;最新一次降准后,全国4000多家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6%,为历史最低水平。银行资金面宽裕,授信额度也相应增加,然而,中小微企业并未充分感受到政策红利。

一些小微企业无法享受疫情期间新增的贷款政府贴息,贷款利率没有明显降低,放贷条件并未真正宽松。

中小微企业因“一短三少”,即成立时间短、资产积累少、销售收入少、行业经验少,被许多银行拒之门外。

首先,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成立时间短,更不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抗风险能力。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注册的工商业实业,包括微型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寿命仅有3年。

这也间接决定了供给端的融资条件:许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最低要求是“成立满三年以上,且保持两年盈利”。

其他方面,稳定的订单、与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回款情况、经营策略等状况都是银行的考核维度,然而现实状况是,销售情况与经营状况与企业规模有关,从而影响了资产积累。

由于行业新人很难得到大企业的信任,再加上缺少资产抵押、抗风险能力弱,中小微企业很难经得住银行的“穿透式“调查。

但对于银行来说,尽管政策层面向中小企业倾斜的力度加大,但受到疫情影响,市场和信用风险双双增加,银行对于放贷更加谨慎。再加上银行作为企业,也要承担经营压力。

企业需要钱,银行要风控,从而形成悖论。

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潜力的公司因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而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借助民间资本,造成融资成本大幅增加,最终反噬企业经营。

可以说,行业需要打破马太效应魔咒。

02 “反马太效应”的践行者

如何在赋能企业的同时,又实现风险控制,风控能力成为“解题关键”。

过去几年,北京银行深度探索将大数据信息与风险预警信号有机结合。

围绕构建数字风控能力,北京银行开发了知识图谱平台系统、财务预警系统、京行预警通APP、智慧风控APP等系统和工具,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在集团客户关系识别,工商、司法、行政、舆情等外部信息整合,风险信息监控提示等方面强化系统应用,以科技赋能风险管理。

不过,仅靠产品远远不够。北京银行通过建设风控指挥中心,搭建风险管理信息统一平台,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经过探索与实践,北京银行获得了优于同行的风控能力。

2020年三季末,北京银行的不良率为1.52%,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1.96%和城商行的2.28%;拨备覆盖率为223.85%,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179.89%和城商行的154.80%。

北京银行的风控能力来自其普惠基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银行身体力行,扶持小微民营企业,与联想、用友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发展。

此后,北京银行不断落实“普惠金融”:在2001年,设立中关村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007年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品牌,打造涵盖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进一步细化服务;2011年,北京银行设立中关村地区首家分行级金融机构——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赋能科技创新。

在北京银行走过的25年中,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10万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90多亿元增长到现在(截至2020年末)的近5000亿元,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小微企业余额近500亿元,户数1.2万余户。

更重要的是,北京银行见证并支持了多家企业由小变大,成为细分领域龙头,甚至是全球领先企业的过程,这其中包括联想、用友、小米、眉州东坡、德青源、金山云等等。可以说,北京银行的独特价值在于,打破马太效应的魔咒,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图来自华泰证券

北京银行的“普惠基因”,使其具备了对于融资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痛点的精准打击。

长期以来,行业对小微信贷存在风险高的偏见,这种偏见来自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存在“非书面化、非格式化、非结构化”的特点,最终造成了偏见。

针对这一痛点,北京银行在2021年初发布了“京惠云”普惠线上拓客平台,包括客户管理、营销管理、名单管理等多个模块。

本质上,该平台是通过技术手段,打通供需两端,连接客户和银行,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相当于从第一环节消除“信息不对称”。

需求端,该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技术,深度整合信息数据,通过构建小微拓客算法模型,生成不同场景下的小微客户画像数据,进而在精准画像基础上配置专属产品,从而实现服务的多样性、及时性、适配性。

供给端,该平台对客户营销过程进行模块化管理、分节点进行过程跟踪及流程监控,并通过宏观“战略地图”全行视角,以及微观“工作台”模块,为业务管理者提供直观的业绩展示,最终提升客户经理的服务效率;同时建立系统化的闭环管理机制,覆盖企业融资完整周期,采用系统推送等模块,达到服务客户的不断档、无死角。

平台实现了从单点营销到批量渠道对接、从关系营销到系统精准获客、从线下对接到线上全流程操作、从常规贷后到预警触发的升级。

在此基础上,北京银行还推出了产品“e惠融”,针对融资难、慢、贵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融资贵,“e惠融”实行优惠利率,主要功能有网络提款、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等方式。

针对融资难,该产品依托企业信用,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信贷产品,单笔最高授信额度可达200万元,进一步提升普惠服务覆盖率。

针对融资慢,该产品通过线上服务提高效率。企业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办理。一方面,通过线上流程标准化各类操作及审批要素,另一方面,由电脑代替人脑进一步缩减时间。

北京银行以“平台+产品”的组合拳,进一步简化流程,降低门槛,最终释放服务生产力,提高融资质效。

北京银行从普惠基因到赋能中小微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积累的投射。

03 立足当下,眺望未来

走过25年,北京银行从一家基础薄弱,总资产不过200亿元的小银行,成长为一家资产总额接近3万亿元、品牌价值近600亿元、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62位的中型商业银行。

可以说,北京银行经历了行业变迁,抓住了每一次金融变革的机会,并将优势发挥至极致。

北京银行扎根首都,基于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及文化资源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策略,以科创金融+文化金融的成功经验,推广并复制到全国。

截至2020年末,北京银行在全国设立科技特色支行23家,文化特色支行21家,科技金融贷款累计投放超6200亿元,文化金融贷款累计投放超3300亿元。

如果说普惠金融是北京银行立足的根基,那么抓住金融科技赋能的机会,北京银行将与行业共同进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北京银行不断加大投入。

2019年,北京银行对科技的投入增长20%至18亿元。2020年,科技投入增至22亿元,较2019年增长22%。北京银行还成立了北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城商行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从数据、生态以及平台赋能的角度进一步深化防控金融风险及金融改革。

对于行业来说,北京银行不仅是打破行业马太效应的先行者,更是中国中小银行在金融改革大潮中,乘风破浪的样本。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打破马太效应魔咒,北京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生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