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2月4日发表文章《中国经济增长追求高质量而非高速度》,作者为西澳大利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吴延瑞。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于10月29日闭幕,传递出中国将继续关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而非高速度的强烈信号。“高质量”经济增长应当是基础广泛和包容的。
这项战略将被纳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这两份文件都将在2021年初由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首次没有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五中全会公布了关于“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尽管政策细节尚未公布,但有几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创新是这些政策的重中之重,被视为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这项政策是由国际地缘政治和中国国内现实共同决定的。
在国际上,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随着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这种机遇正在消失,而特朗普政府的技术禁令和贸易战加剧了这一趋势。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要求中国实现技术进步以保持竞争力和维持经济增长。中国必须增加投资以促进本土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的改革将侧重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包括对创新的外来投资。
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略高于1万美元,中国将GDP的约2.19%用于研发。在类似收入水平上,日本和韩国用于创新的投入要少得多。1980年日本的研发强度达到2.19%,当时该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目前的三倍。韩国在2000年达到这一水平,当时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目前的两倍。
就研发总支出而言,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研发投资国。
与聚焦技术自力更生相关的是,通过采用“双循环”发展模式强调国内市场。这一模式将保持中国的开放政策(“外循环”),同时加强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内循环”)。过去40年来,国际市场在中国的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鼎盛时期,进出口总额平均占中国GDP的62%。但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令现有结构过时,并导致结构性扭曲。
“双循环”模式表明,中国的政策正在从过去重视出口需求转向促进以国内消费为导向的增长动力。这种变化不只是对世界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的短期反应。相反,这将成为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以及平衡国际参与和14亿消费者的国内购买力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调整已经在进行之中。2019年,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约32%。这一数字与日本相似,远远低于德国(88%),尽管仍高于美国(26%)。这一政策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加速。为了进一步挖掘国内消费能力,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
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新华社)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专家认为:中国发出聚焦“高质量”增长信号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