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作为历史上有名人物,一生写了很多著名的古文,尤其是《卖油翁》这篇古文,更是被多次写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文中,成为了语文课文中必学的古文之一。
在《卖油翁》这篇古文中,通过一位卖油的老汉从铜钱中间灌油入桶,但是铜钱没有沾上一丝油的事例,为大家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或许起初做得并不顺手,但若是日复一日地长期钻研这一个事情,时间长了,便可做到游刃有余,这便是熟能生巧。
也应了卖油翁这篇古文里的一句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同时作为给学生准备的文章,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不过现代语文教材中的卖油翁并不是原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原版的古文中最后一句话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但是到了现代的语文教材中,这句话已经被删除了。那么原作者欧阳修所写的这一句话,为什么没有被选用呢?
其实,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中,是暗含着两个典故的。一个是庖丁解牛,一个是轮扁斫轮。我们先来说一下庖丁解牛的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姓丁的厨师,在分解牛肉的时候,正好梁惠王经过,看见这位姓丁的厨师,手法如此的精湛,便被吸引住了。
不仅如此梁惠王还对这位姓丁的厨师,精湛的手法,赞叹不止。这位姓丁的厨师在看到大王来了以后,没有丝毫的惊慌,依旧有条不紊地分解牛肉。梁惠王问这位姓丁的厨师,是怎么做到手法如此精湛的。
这位姓丁的厨师回答道,臣刚开始分解的牛肉的时候,看到的是整头牛,随着三年间不断地做着分解练习,三年之后,就能够看到牛的内部筋骨。庖丁解牛这一典故说明了一个道理:
大部分的事情,在掌握一定的规律之后,就可以手到擒来。
说完了“庖丁解牛”的典故,我们来说一下“轮扁斫轮”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名叫有个叫轮扁的工匠,他的手艺精湛,善于做车轮,因此被当时齐国的齐桓公召到宫中为其做车轮。
轮扁在做车轮的时候,齐桓公在看书,等到轮扁在做完车轮以后,看到齐桓公依然在看书,轮扁好奇到底是什么书,让大王如此沉迷其中,于是便上前询问齐桓公看的是什么书。
齐桓公回答轮扁说,自己看的是圣人之言。
轮扁说道,圣人已经死了,现在大王您所看的书,只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
轮扁还说道,这就就像我做车轮一样,只有我亲自做了,我才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轮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齐桓公,治理国家不能只靠读书,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
因为“轮扁斫轮”这个典故,会让学生们直接理解成书读太多没用,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这才使得编写教材的人,后来将卖油翁最后一句删除。
另外写教材的人,还考虑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卖油翁最后一句,包含的这两个典故,和卖油翁整体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而且还将这篇文章的大意搞复杂了,变得不好理解。
毕竟这三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为了让学生们便于理解,以及老师教起来省心,编写教材的人,干脆选择将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删除,倒也是善意之举。
其实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还使得卖油翁这篇古文的立意更加得简单了。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出于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考虑,并不是欧阳修写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去考究、探索、思考其中的奥秘和道理。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欧阳修的《卖油翁》,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为什么被删掉了结尾?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