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丘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校服袖口处有一个疙瘩,这位妈妈有强迫症,想知道里边到底是什么,便用剪刀剪开了校服,却发现校服里边是塑料布和碎纸。她将相关内容拍成了短视频,上传到了网络上,质疑:"这样的衣服孩子穿着保暖吗"。
2020年12月,郑州也有过类似的事件:几位家长表示,学校新发的冬季校服质量很差,棉衣摸起来很硬,孩子们不愿意穿,还发现棉衣里的棉花有些发黑,像是黑心棉,他们也不敢让孩子穿,而该棉衣的售价为320元,虽然不是很贵,但是已经能买到一些大众品牌的棉服了,这个质量让家长们心寒。学校之后召回了棉衣,但始终没有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说法。
上海市曾经对学生校服进行过抽样检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48.78%,孩子们连基本的穿衣,都有可能遇到问题,为何会如此呢?难道是因为没有标准可供执行吗?
其实不是的,早在2015年,多部委就联合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校服的包装中必须要附带有使用说明,说明中应该详细地讲清楚服装的型号、纤维的成分和含量、维护的方法、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标准编号。
利益,是导致这种新闻频频出现的最根本原因,现如今校服的采购和选择有这几种模式:有关部门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某个工厂统一采购或者是定制校服;也有部分学校联合起来,和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大量批发的形式,获得更为低廉的价格;少部分学校自行采购,自行选择。
招投标这个环节,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校园也不例外,若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的话,部分人为了利益,就会枉顾学生们的健康。工厂价20块钱的衣服,可能会被加价到200块钱卖给学生,十分暴利,让部分人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而且学生和家长们一般不会主动索要发票,也给了一些人违规操作的空间。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9年,我国共有0.24亿高中在校生,2019年共有0.48亿初中在校生,小学生的在校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中,到了2019年,达到了1.06亿之多。购买校服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支出不会吝啬,这就导致校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已经突破了千亿大关。
校服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青春时代的象征,穿着校服,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统一的服饰,也能够避免部分青少年在外形上攀比,给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增加心理压力,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如此的问题校服,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
想要让学生和问题校服说再见,关键在于要建立起中间机制。比如说对价格的监督和管理,要由第三方来完成,教育部门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相对透明一些的话,也可以使得整个环节都处于大众的监督管理之下,部分人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家长都和校服有着之间的关系,所以应该也让他们参与到校服的选择、招投标环节中来。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们拍板做决定,家长们都是十分看重孩子的健康问题的,他们在这方面会更为认真慎重一点。
现如今,不少学校的校服都是宽大的运动服,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所以有的孩子不愿意穿。校方也可以让学生会参与到校服的选择中来,让他们选择更加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服装,这样的话学生们才不会过度地排斥穿校服,校服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地彰显出来。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新闻的呢?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校服里都是塑料布和碎纸,妈妈们怒了:花几百块就让孩子穿这?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