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光明时评:学术研究正在“麦当劳化”

教育 光明时评

作者:黄典林

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大对科研产出的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水涨船高。在顶级期刊论文数量与个人晋升挂钩的制度规则下,为了“救亡图存”,“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戏称)们不得不通过追逐各种热点或时髦概念、把同一主题拆为多篇滥竽充数的“水文”发表、新瓶装旧酒式的对既有研究结论的重新包装发表等做法,实现科研发表数量的最大化。

光明时评:学术研究正在“麦当劳化”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学术研究的“麦当劳化”。换言之,这种氛围之下的学术研究已经脱离了探索未知、解决真问题的宗旨,而是在一套“唯论文”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控制下,被扭曲为一种自我循环的文字游戏,异化为一种只有空洞的数量和外在词藻,而无实质性内涵和思想贡献的“学术快餐”。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个由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期刊排名指标和科研工作者三者构成的互动循环机制。显然,不少高校教师陷入“流水线”作业,发表论文快餐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一方面,迫于学校排名、学科评估等各种评价体系的压力,各高校不得不把论文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外顶级期刊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贡献度的核心指标。不少模仿北美高校“非升即走”聘期制的高校,更是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量与终身教职资格的获取挂钩。这种导向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唯论文”的死循环,重数量而轻质量,难免助长科研界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甚至导致“逆淘汰”的结果。

另一方面,各大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在既有的排名体系中不断爬升,也不得不考虑所发表论文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关注、引用和转载。排名压力下的期刊编辑们,往往会更关注那些自带“流量”的“明星”教授的写的时髦文章。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的“青椒”们,即便学问做得不错,但往往也会因为“资历”和题目不够时髦而被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得到编辑的青睐,追逐热点也就成为不少科研界新人的无奈之选。跟风模仿、扎堆发表、论文同质化也就在所难免。

无论是高校愈演愈烈的“唯论文”评价体系,还是学术期刊为了影响因子而引导作者追逐热点,在这两套体制所设定的生存规则下,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同一种“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逻辑:只有那些能够迎合和适应这套快速产出规则的科研工作者,才能生存下来,游刃有余;而那些坚守学术理想,追求“慢工出细活”,甚至“十年磨一剑”的学者将会发现,不仅各种利益与他无关,自己甚至将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无疑,科研界存在的这种“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追热点而回避实质性问题的不良倾向是十分有害的。这种评价体系极大地挫败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来说,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都需要研究者相当长的时间投入。而既有的这种一年一度的高压态势的量化评价指标,让有志从事这类高质量研究的学者望而却步。更严重的是,这种体系从根本上扭曲了学术研究的宗旨,把以发现和回答真问题、贡献新知识和新思想或者就重大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旨归的科研工作,异化为一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界内部自我循环的文字游戏,降低了科研工作对社会整体的贡献度,是对国家和人民财富的极大浪费。

当然,我们说反对学研究的“麦当劳化”,改变“唯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倡多元评价,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出高质量学术精品,并不等于不要论文,完全丢弃现有评价体系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而是说,要多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在质量上严格要求、在数量上不教条主义的相对友好的工作环境,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人才发挥各自的优势,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创新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目前某些不良科研评价导向的严重危害,并开始重拳出击,拿出了实质性的解决办法。从全国教育大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再到前不久吹响的破除“唯论文”的号角,相关举措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下一步,关键就要看各高校、科研机构如何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各自的学风教育和专项整治行动之中,切实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良性的、鼓励创新的环境。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光明时评:学术研究正在“麦当劳化”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