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读书和放牦牛,最让我牵挂的还是弟弟——达娃才让”。当年在山上扎毛小学读书的公切卓玛,如今在扎毛中心寄校即将读完六年级。现在的公切卓玛不再是那个一遇到陌生的异乡人搭话就羞赧地躲在大人身后的小卓玛,红扑扑的两颊上依旧挂着一小片“高原红”,落落大方的笑容总是能让人回忆起藏区夏天的暖意和煦。一谈及学习和家人,公切卓玛的眼睛里折射出的尽是对未来满满的期待和稍稍的不安。
山下是学堂,山上是六口之家。公切卓玛出生在一个六口之家,父母身体不好,大姐早早嫁人,体弱的父亲只能靠放牧牦牛来养活家人,多病的母亲也只能靠每年4月份上山采挖虫草补贴家用,还有70多岁的奶奶行动不便需要照顾。也是因为家庭情况特殊,卓玛的父母希望两个孩子能专心学业,而姐弟两人却想多替父母分担家务。
囿于藏区的偏远的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的大力扶持一直是当地政府所不遗余力的。读书也成为藏区的孩子走出远山的一条通路。和所有励志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卓玛从小品学兼优,去年她还获得了黄南州“道德之星”奖项,这也是扎毛中心寄校自建校以来第一个州级奖项。“我会像姐姐一样,贴满一墙奖状。”弟弟达娃才让擡着头看着奖状说。
除了日常上课之外,每周二、周四学校给孩子们配备了政府补贴的“营养餐”。因为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公切卓玛只得在学校寄宿,卓玛有时也会把“营养餐”攒着留到周末回家给弟弟。每次姐姐回家的时候,等了一周的达娃才让就会跑上前来摸姐姐的口袋。
山下中心寄校的孩子们正在腾挪跳跃着“神舞”,为“热贡六月会”做着准备。这是一种起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区十分古老的宗教活动。男孩们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了舞蹈的脚步、动作、神采,他们都希望能在“六月会”上一展雄姿。按照当地习俗,女生是不能参加“神舞”表演的,卓玛盼望弟弟有一天也能在“六月会”的庆典上跳舞。对他们而言,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公切卓玛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又是家里的“劳动委员”。每周五放学父亲就会骑摩托车近1小时从山下把卓玛带上山。如果弟弟也恰好放学在家,卓玛就会带着弟弟一起去步行40分钟的山路去牧场喂牦牛,然后找个草木肥沃的山脚,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放羊“秘诀”传授给贪玩的弟弟。
这条看似不算长的公路尽头便是那条崎岖逶迤的山道。长达十几公里的山道连通了村里人去往同仁县城的必经之道,也联结了姐姐公切卓玛和弟弟达娃才让一家人,让亲情在山路的陪伴中款款传递。
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最大的变量是九月份的天气。中午刚被烤得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下午天上马上飘起了星星雪花,直到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一看气温骤降,周五放学回来的卓玛一想到弟弟没穿厚衣服,在家便待不住了,她把书包一扔就赶紧跑来扎毛小学,一边给达娃才让送来了自己在学校攒下的“营养餐”,一边从书包里慢悠悠地掏出了一件叠好羽绒服给弟弟穿上。这件发旧的衣服是当年“海澜之家&多一克温暖”捐赠的,她说自己长高了,弟弟现在穿着大小合适,而且暖和。
姐姐在山下,弟弟在山上。卓玛的弟弟达娃才让今年8岁,穿着姐姐送来的羽绒服,笔头在作业本上刷刷作响。而他所在的扎毛小学曾受过“海澜之家&多一克温暖”的捐赠。跟几年前相比,如今的扎毛小学从校舍到食堂、操场,早已旧貌换新颜。
姐姐不在身边时候,达娃才让会和小伙伴黏在一起。特别是每天下午的体育课,达娃才让就会和自己的小伙伴扎西热旦、旦增久美一起在学校崭新的篮球上打球。比起和同龄的孩子,他更喜欢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打球,他说这样自己会变得更厉害。
“我想快点长高,长大,然后就可以去山下读书了。”每天中午,学生们会在教室外朗读课文,朗朗的读书声传递在群山环绕的扎毛小学。达娃才让说他有一次睡着做了个梦,梦到自己长大了,然后和姐姐在一个学校念书,一起去县城读书,还一起去了北京看那些高楼和大厦。
卡先措是今年刚来扎毛小学的青年教师之一,她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同时也是达娃才让的英语老师。在学校的时候,达娃才让经常会和卡先措老师交流,对于姐姐的话才让深谙于心,“学好了英语,能去更远的地方。”
漫长的一周将尽,短暂的周末到来。卓玛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弟弟的作业本。这个学期,弟弟的数学成绩有些下滑,吃完饭后弟弟搬出小课桌,两个人坐在石阶上,认认真真地演算着数学题。卓玛传授着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让好奇的听着,手中的铅笔滑动着。
有时候,写完作业,姐弟两人还会帮奶奶把制作“曲拉”的原料均匀地铺在小院子里,或者去帮父母去把晒干的牦牛粪装到火炉旁备用。快到中午,村子里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得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弟弟懂事了。原来都是我照顾弟弟,现在是弟弟照顾我”。弟弟才让端着一杯刚刚煮好热奶茶,摇摇晃晃地送到姐姐卓玛手上。时间匆匆过往,山顶的积雪因向阳而无处留放,有时人的成长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而生活一切如常。
阳光充沛的午后,卓玛和弟弟会扶着70多岁的奶奶走到屋外的空地上晒太阳,奶奶一边转经一边让姐弟两人背诗给她听。奶奶告诉卓玛和才让要记得感恩,记住家的方向。只要那颗感恩的心常在,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将来你们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感情上的距离就会越近。
周日下午,卓玛要离开山上的家回到学校。母亲把洗好的水果、叠好的衣服放进卓玛的书包,弟弟牵着奶奶的手站在门外目送卓玛。卓玛熟练地跳上父亲的摩托车,回头看了母亲和弟弟一眼,便匆匆下山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远,那条逶迤的山道上又恢复了它往日的沉默和枯寂。
“我有预感,将来达娃才让会跟我去同一个地方念大学。”一谈到未来,卓玛的笑脸上透露着某种坚定。明年的夏天,卓玛就要完成升学到县城里读书,离家更远了,弟弟才让也即将离开扎毛小学去山下的扎毛中心寄校读书。“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将来你们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感情上的距离就会越近。” 陪伴总是短暂,积雪总会融化,公切卓玛和达娃才让有一天会明白,虽然此后他们可能会因各自的际会变换而逐渐成为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但人生终会有能让姐弟相逢于一处的交点:一个叫“家”,另一个叫“远方”。
来源:凤凰网公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海澜之家“多一克温暖”——“陪伴篇”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