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的“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3个项目入选,立项数居全国第25,全省排名第三。
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以来,广外进入发展快车道——2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全国外语类院校排名第一;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外语学科与非外学科“双轮驱动”格局;新型智库数量“倍增”,服务决策能力大幅提升,产出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新建黄埔研究院拓展办学空间
“以本为本,练好办学‘内功’,是广外稳步提升办学水平的奥秘,也是学校创办的初心所在;以新型智库入局国际治理,则是我们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增长点。”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表示,广外将继续回应国家重大需求,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追求卓越,开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新征程。
今年8月,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首批安排高级翻译学院、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入读。
“以未来3年为过渡期,预计每年进驻400人左右。”隋广军介绍,根据规划,该校区建成后预计规模达4000人,服务高端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置硕士、博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国际贸易、金融、会计等强势学科都有机会进驻。
1965年,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发展需要,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1980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应运而生。1995年,两所学校珠联璧合,组建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入广外。
从2校合并到入驻大学城校区,再到黄埔研究院拓展办学空间,55年来,广外逐步形成三校区的办学格局,办学空间得到释放,按下学科发展“加速键”——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获评A档,广外成为有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5%的4所广东高校之一。
新增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和本科专业8个,圆满完成11个学位点合格评估、2个专业学位点专项评估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两个学科群项目在首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考核中成绩优异,应用经济学于2017年增列为省级攀峰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于2018年入选省“冲补强”提升计划并取得显著进展。
一系列办学新突破,让关心关注广外发展的师生校友们握拳欢呼。
面对即将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广外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分类分层分步推进建设,搭建三个学科集群。
全力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群建设,以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整合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优势力量,加快布局建设以区域与国别研究、计算机与语言学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努力在新的建设期内将外国语言文学打造成国内一流学科,最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同时,做强做精优势攀峰学科群,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攀峰学科群,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有力支撑;精心培育特色学科群,培育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若干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后备梯队。
师生校友活跃在战“疫”一线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40名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广外校友、深圳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龚国祥位列其中。
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外前身之一)的龚国祥,用20年时间,把深圳外国语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办成有师生近8000人,涵盖小学、中学、高中以及国际部的全国名校。
像龚国祥一样,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广外人还有很多——
广外校友、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林迪夫把一生奉献给共和国外交事业,对外文化交流的足迹遍布全球;广外志愿者邵书琴只身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成为一名干得好、留得住的援疆干部,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广外人从未停止过对卓越目标的不懈追求。55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汇聚了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黄建华等一批批卓越的名师名家,也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王华、胡定贤、邱绍芳、李晓驷、卓瑞生、薛冰,奥运会奖牌获得者罗茜、冯珊珊,著名企业家黄华、肖荣燊等杰出校友。
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广外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一线抗疫、翻译防疫宣传品,为当前疫情防控提供智力支撑,展现了使命与初心;广外学子用专业力量、志愿服务参与到社区基层抗疫中,展现了担当与责任。
阿拉伯语系“90后”青年教师艾河旭临危受命,作为阿拉伯语翻译跟随中国红十字会支援伊拉克抗疫专家组前往伊拉克协助疫情防控;高级翻译学院口译系教师钱芳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武汉考察时的陪同翻译;17名日语、波斯语、意大利语、朝鲜语、俄语、法语学生志愿者组建了支援口岸一线的翻译志愿服务队,连续41天守卫海关防疫工作第一线,参与口岸新型冠状病毒境外输入防控工作……
回归办学初心,广外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首批10门“当代中国”精品课,让课程与思政同向而行;持续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厚植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撑体系。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启动逾3年,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输送了十多位优秀人才。
去年,广外更在省属高校中率先开展国际组织人才本科培养专项工作,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翻译+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三个国际组织创新班。
创新班综合采用“语言复合+专业复合”、“国际组织课程+国际组织实习”、本硕连贯学习以及与国(境)外高校协同培养等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通晓国际组织运行与全球治理的相关知识,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端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
新型智库和高端科研平台数量“倍增”
去年,广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广东省首个人文社科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外语类院校中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个有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外在创新办学模式、智库服务等方面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制度和办学模式创新方面,“亚洲校园”项目在中日韩三国评估中获评优秀;首倡并启动“湾区校园”项目建设,与粤港高校组建“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欧亚校园”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MBA项目和多个本科专业通过相关国际认证。建设6家孔子学院(课堂),成功承办太平洋岛国公务员及青年领袖培训班等项目,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广外因应“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等国家重大需求,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非洲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库机构。
随着新型智库的数量“倍增”,广外的服务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为国家和广东发展贡献广外智慧。
相关负责人介绍,于2009年创办的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在《全球智库报告2017》中位列亚洲大国智库第87位,在《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位列高校智库影响力排名第18位。另外,广外还有2家智库进入CTTI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前15强。
广外正以一种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形式,昂首入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例,可谓十年磨一剑,已经显现出竞争优势和品牌特色。”广外校长石佑启表示,广外密集布局一批高端智库和平台,就是要探索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规模效应、体现广外的国际化特色优势,“要在迈向办学一甲子的恢弘进程中,在学校纵横发展的座标系中,通过靶向用力、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持续提升广外的竞争力和贡献度。”
撰文:钟哲 胡文涛 欧少彬 杨欣 梁嘉颖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建强新型智库 服务国际治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