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非遗进校园案例连续两年“双入选”全国十佳,广州如何做到的?

教育 南方PLUS

广州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年轻群体的成长,让古老手艺在校园里生根发芽?12月7日,广州市非遗进校园交流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这场交流会聚集了专家学者、非遗一线工作者、传承人和学校师生同台,共论让“学生哥”爱上非遗的“广州模式”秘诀究竟在哪。

广州已连续两年,在“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佳创新实践案例,是全国唯一连年“双入选”的城市。如今,“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正成为广州各个学校的潮流。

实践案例连续两届“双入选”

今年,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申报的广州市佛山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2019年,广州市的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海珠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在这国内最权威的“非遗进校园”评选榜单上,广州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实现“双入选”的城市。

广州是全国最早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城市之一,为激活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活力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1998年,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成立了醒狮队和广东音乐社团,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广东醒师、广东音乐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随后,多所学校陆续将非遗文化加入教学内容。

根据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1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当时全市有约40所学校开展非遗相关活动,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传承人授课、实地考察、创作实践等。

早期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相对分散,有些由学校自发组织,有些由市、区非遗保护中心搭桥联络,有些则是传承人自发推广的成果。虽然早期“非遗进校园”工作并不成熟,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探索校园传承模式,推进非遗校本教材和课程研发,助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广州“非遗进校园”力度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范围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多元的校园传承传播活动。

目前全市“非遗进校园”遍及11区,至少有5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活动,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等多个层次,至少开设8.6万课时;全市共有130余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非遗进校园”实践,占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2/3;共有51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占项目总数的将近一半。

非遗进校园案例连续两年“双入选”全国十佳,广州如何做到的?

强化教材和师资基础

在专业人士看来,非遗进校园面临很多短板,课程资源、教材资源需要打基础、补短板。

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黄艳提到,“在课程开发上,非遗中心从2009年开始开设广绣体验课,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适应了各个年龄层次的广绣课程,既有体验课也有系统性培训班,既有面对大规模人群的公开课,也有线上的微课。”

课程的制作也为教学资料的编写搜集资源、打下基础。交流会上,主办方向参会学校赠送了最新出版的《羊咩带你“叹”非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读本》。

这套读本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编撰,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互动性强的讲述方式,在十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每类选取一个项目做典型课例,呈现了五羊传说、广东音乐、粤剧、粤语讲古、广东醒狮、洪拳、广彩、广式月饼制作技艺、陈李济中药文化、乞巧节十个非遗项目,同时旁及同类所有项目,让读者能比较全面了解到广州非遗的全貌,让青少年在卡通形象“羊咩”的引领下,走入广州非遗的多彩时空,变身“非遗小达人”。

黄艳还提到,目前广州市“非遗进校园”的一大短板就是“教材和课件”。虽然很多学校已开展多年非遗教学,也有非遗传承人的专业助阵,但学校教学和非遗传承分属两个领域,传授方式仍有很大不同。许多非遗项目注重实操和体验,有着建立在深厚历史积淀之上的独特“文化密码”。教材的编写可以填补这一短板。

“在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了培养,尤其是针对学校的老师,解决学校自主开展教学的一些困难。”黄艳说。

此外,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也是广州非遗进校园的一大亮点。在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学校聘请了木版年画的研究学者和市级的传承人作为校外指导专家,定期在学校开展关于木版年画辅导以及培养活动。

非遗进校园案例连续两年“双入选”全国十佳,广州如何做到的?

【专家观点】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梅:

从娃娃抓起、逐渐深入的做法很好,这让传统文化从小就根植于孩子心里。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沉下去,让学生认识非遗、触摸非遗、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下一步希望广州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学校和非遗传承人引导,做好顶层设计,在经费和政策上都给予支持。

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

非遗的教育不仅在广州的中小学里,也在大学里。目前高校的非遗学科建设分三种类型,一类是高校的通识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一类是非遗依附于高校的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等相关专业开展的专业教育;一类是把非遗产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如中大在2006年开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

而开展非遗进校园,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还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这一部分的需求未来可能会通过大学教育来满足。非遗教育要更健康、更科学、更规范,一定要有项目学科做支撑。

广东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明敬:

非遗进校园,是非遗在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以外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牵扯范围更广,是从小培养一代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了对非遗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年轻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引以为豪。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说到底靠人,在年轻人中形成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非常重要,非遗传承需要创新,而创新要依靠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进校园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更加深远。

【南方+记者】郑慧梓

【作者】 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非遗进校园案例连续两年“双入选”全国十佳,广州如何做到的?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