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克非
日常训练中的孙岭峰。图/受访者提供
棒球基地北边的农田着火了,风很大,浓烟很快腾起。
孙岭峰小跑着去查看情况,确认火势不会影响基地后,又瘫坐在椅子中。
5年里,基地搬了4次家,他深知找到一处安身之所有多不容易。
他很疲惫,在纪录片《棒!少年》上映后,几乎没有休息。
他身着印有“强棒”字样的棒球服,面色黝黑,却目光如炬。
为了68个特殊身世的孩子,这些年孙岭峰搭上了全部积蓄,卖过房子,也卖过车子。
这些年间,他心脏里多了4个支架,每天要服用大量药物。
翻看着媒体和观众发布的观影感受和体会,多是赞美之词和对孩子的关心。
欣慰之余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一个事。
自己,没有退路了。
没有棒球,我就是一个流氓
这句话是纪录片中孙岭峰的一句独白,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1978年,孙岭峰出生在一个北京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没有精力和能力给予他优秀的教育,他的人生仿佛已经被规划好,随便念念书,等父亲退休顶班进工厂,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
直到他小学二年级,第一次见到张锦新。
张锦新作为体校的棒球教练,本职工作就是寻找体育苗子,通过培养将其输送至省、市乃至国家运动队,输送人数是考核张锦新工作的重要标准。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张锦新选择和中小学合作,自己去学校寻找生源,并在学校就地训练,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棒球的选材,主要看孩子的爆发力和未来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初次见到孙岭峰时,张锦新并没有相中这个矮小的孩子,但看他有点兴趣,便掏出一个棒球让他扔扔看。
孙岭峰和棒球第一次接触,便是以砸碎学校一块玻璃结束。
“孩子你爆发力不错,你愿意练棒球么?”
就这样,张锦新成为了孙岭峰的师父,一晃快40年了。
当小学毕业时,张锦新为了保持孩子们的高水平训练,联系了自己在北大附中的同学,将一批优秀的孩子,送去了北大附中读书,同一批孩子唯独剩下了孙岭峰。
他跑得不快,跳得不高,技术水平也是同一批孩子中最差的。而文化课更是无法跟同学相比,在当时孙岭峰看来,自己基本上是废了,中学毕业后,估计就是混社会的命运了。
张锦新深知自己这个徒弟不是学习的料,再次找到孙岭峰告诉他,“你要不想变流氓,就把棒球再好好练起来,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谁会想当流氓呢,我就玩了命的练。”从北京队二队到一线队,再到国家青年队,最终到国家队,成为亚洲“盗垒王”,代表中国登上奥运会赛场,逆转击败中华台北队,孙岭峰成为了中国棒球界无人不知的名字。
国家队时期的孙岭峰。图/受访者提供
身体条件不出众,孙岭峰就用技术弥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反应,孙岭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1996年,技术出众的孙岭峰被美国职业大联盟西雅图水手队看中,对方希望让他出国打球,承担全部开销并支付给北京队一笔不菲的费用,但终究是没走成。
职业棒球在国内的市场依然没有达到孙岭峰期待的样子,在职业生涯巅峰期,孙岭峰决定退役。又过了几年的教练生涯后,孙岭峰倦了。
棒球职业联赛因经营不善停摆,孙岭峰甚至自己找钱成立了公司把联赛又做了起来,他希望打造一个棒球的产业链,实行项目化推进棒球的产业化。
但事与愿违,孙岭峰把这个事情想简单了,棒球的式微仿佛如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人才断档,产业停滞,棒球这条路仿佛走不通了。
无法想象的穷
2015年前后,他看到新闻,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缺衣少食,他曾通过某些机构捐助过一些钱,但后来另一些新闻爆出,让他对自己的捐助能否顺利抵达孩子手中产生了质疑。
能不能找找这些孩子,让他们练棒球?自己既然能成功,那这些孩子也一样能成功。
就这样,孙岭峰成立了强棒天使棒球队。
按照孙岭峰的计划,去北京周边寻找生活困苦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才,让改变过自己命运的棒球再次改变他们的人生。
但事实上,他见到的孩子,远比自己小时候的条件还要差。
“你闭着眼睛想,最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些孩子的生活只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孙岭峰坚持,每一个孩子的家,自己都要亲自去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家庭情况是真实的。
最初,在朋友推荐下,孙岭峰去了梁正双的家。
那时,他想不到小双会因为《棒!少年》这部纪录片成为无数观众的牵挂。
小双未出生,父亲去世了,母亲在生下他和双胞胎哥哥后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因为养不起,大伯把哥哥送给别人抚养,留下小双。
小双这段经历轻描淡写,却让人倍加动容。
“本来要送走的是我,但因为我太小了,人家怕养不活,又给我送回来了,差点把我埋了。”
再后来,大伯也去世了,留下了二伯和小双相依为命。二伯年迈,身体有病,出门打工都没人要。
孙岭峰对小双的二伯提出想要带小双去北京练棒球的愿望,二伯听不懂棒球是什么,就问了孙岭峰两个问题:
“管饭吃么?管他读书么?”
“管。”
“行,你带走吧。”
就这样,孙岭峰带走了小双,即便是他柔弱的身体和相对脆弱的性格,并不适合棒球这项体育运动。
二伯将小双交到孙岭峰手中。图/受访者提供
“不把他带走,他这一生就止步在那个村庄,儿时的痛苦会缠绕他一生。”
纪录片中的另外一个主角马虎,性格和小双截然不同。
“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
代替孙岭峰家访的是负责孩子生活的郭忠健,这名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因为热爱棒球,结识了孙岭峰,并加入了他的公益事业。
那次,郭忠健拿着一份当地挂职干部推荐的名单,从北京驱车1000多公里到达了宁夏西海固,在那里,他先后考察了十余个家庭。
“要么是人家不愿意孩子来北京,要么是家庭没有我想象中的贫困,只有马虎,家里的状态是真的差。”
马虎的母亲在他出生三个月后就跑了,父亲健在,但他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打工,与孩子为数不多的接触,是一边喊“老铁,刷点礼物”,一边让马虎冲着手机跳舞。
马虎奶奶年纪大,针线活已经做不得了,马虎就靠奶奶讨来的百家饭、百家衣长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马虎有个姑姑,但姑父不让马虎进家门,见到马虎便会动手打他。
对于马虎来说,几顿吃不上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按照孙岭峰的要求标准,马虎身高不够,年龄也超龄了,理论上不应该被带走,但郭忠健还是把他带上了车。
马虎走的时候,没有什么行囊可以收拾,家中连一件能带走的衣服都没有。
贫困家庭的孩子普遍很瘦小,穿着破烂,见到生人就吓得往后缩。在玉米堆后,有的抄起大铁盆扣住自己的头,还有的喊孙岭峰是骗子,又踢又踹。孙岭峰和当地政府协调,与监护人签订协议,把他们带到北京,进行棒球培训。
来基地的头两个月,马虎每顿饭都要把自己吃到吐为止。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不知道下一顿饱饭是什么时候,整整两个月,马虎才确信,当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来,自己还会有3顿饱饭吃。
就这样一批批将全国各地的孩子接到基地,5年来棒球基地从最初的7个孩子变成了68个孩子。
其中还有从大凉山带到北京的20个女孩子,孙岭峰说那是个意外。
“那次去大凉山,本来就想找一两个孩子带走,结果一家一家的走下来,每个家庭的状况都让我心碎,最后我一咬牙,带回来了20个,这也是我能力的极限了。”
在基地的会议室墙上悬挂着每个孩子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都写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出生日期,还有一个特殊的日子——重生日。
孙岭峰与大凉山来的女孩们。图/受访者提供
孙岭峰希望孩子们从到达基地的那一天起,重新把本应属于自己的人生找回来。
棒球是“回家”的运动,从本垒出发最后回到本垒结束,就连棒球运动的得分方式都区别于足球、篮球的射门投篮,是“safe at home”(安全回家)。
孙岭峰给了孩子们一个家,他希望通过关怀、陪伴、教育,让这些孩子的脸上看不出曾经的坎坷。
“那本就不应该是他们承受的东西。”
人生很长,回家不易
孙岭峰的计划分三步,第一是先资助,第二成人,第三成材。
在基地,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值得诉说的往事,有父亲挖矿受伤的、父母沾染毒品的、单身母亲无力抚养的……他们几乎是一群“孤儿”,若不是父母缺位,自顾不暇,绝大多数家庭都不会舍得自己的孩子离家千里。
练习棒球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条无法预测未来的道路。
在孙岭峰眼中,棒球基地不单单只是一个给孩子们进行训练的场所,它还是一个庇护所,给了这些无法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安身立命之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没有血缘的家庭关系。
“有爹有妈的孩子,他们可以拼爹拼妈拼资源,不需要我。而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我,我才更有存在感。”
孙岭峰曾经有过一段并不成功的婚姻,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在棒球基地,他却是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孩子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北京,要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的孩子从来没见过厕所,从小都是随地解决,上厕所都要重新教,有的孩子从没有见过虾,食堂做了虾,竟是连着虾头和壳一起吞下,这些小事,让孙岭峰心酸。
孙岭峰要求,孩子们每顿饭必须要有肉,有蔬菜,有足够量的主食,每天必须有牛奶鸡蛋供应,哪个人敢在孩子的伙食上偷工减料,他眼睛一瞪,张嘴就骂街。
“先要让孩子吃饱饭,穿暖衣,感受到呵护和关照,才能再去聊体育训练的事情。”教练组的成员除了要给孩子们传授棒球技能,也间接地承担起了监护人的责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评估身体健康状况,还要帮助他们改掉因常年缺乏家庭管教而养成的不好的脾性。同时还需要在成长中给予心理上的抚慰和关怀。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从小的环境没有给他们交流的机会,这让他们有压抑、有敏感、有不安,当然也有更多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天真、幼稚和叛逆。作为成年人,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中,就必须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24小时全方位的教育,通过生活的细节到每个点进行教育。”
在许多孩子的童年中,实现温饱都很困难,文化和体育的基础更是非常薄弱,想让这些孩子通过体育运动改变命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为了孩子们的训练,孙岭峰找到了已经退休的师父张锦新,全面负责孩子们的训练工作,起初张锦新每日驱车往返,后来索性搬到了基地里。
“住了一个礼拜,不想走了,我觉得他们明天也需要我,后天也需要我。”
张锦新执意选择了一间离孩子宿舍最近的房间,那并不是居住条件最好的房子,但在张锦新看来,教练员必须住在孩子身边,才会知道孩子们每天有什么问题,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来找他。
几乎所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棒球,对于体育训练也是一片空白,这对于张锦新和孙岭峰而言,同样是一种挑战,但张锦新愿意接受挑战。
“凭什么孩子家里穷,就必须一辈子比别人矮一头?”孙岭峰说,他希望能将孩子们打造成一支顶级棒球队,或者至少,把他们培养为不卑不亢、能适应主流社会的人。
“孙岭峰是我的徒弟,他这么做,也是在传承我的意愿和教学训练方法,他搭上了所有的精力和财富,我一个老头子,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
就这样,孩子们在吃饱穿暖的基地中跟着师爷一天天的练了起来,从最基本的开始,逐渐掌握棒球的基本规则,到后来的在全国比赛中几乎战无不胜,大家开始知道有这么一群孩子在孙岭峰和张锦新的带领下,为了改变命运,奋力挥棒。
有了张锦新对于训练的大包大揽,孙岭峰得以抽出身来不断思考孩子和基地的未来,成立5年里,基地搬了4次家。有基地产权的问题,也有资金的问题,孩子们跟着孙岭峰颠沛流离,一直没能彻底安定下来。
身边有朋友质疑他,“这些孩子能打棒球么?你做这个事情能赚钱么?”
孙岭峰有些愤怒,“先把这些孩子养活,再聊赚钱的事。”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基地的日常开销逐渐加大,孙岭峰不得不思考,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或者说,怎么走才走得扎实。
几年训练后,孩子们变化显著。图/受访者提供
两个边缘群体的相互救赎
在纪录片《棒!少年》上映后,有人把基地的贫困孩子和棒球,称为两个边缘群体。
孙岭峰做的事情则是让两个边缘群体相互救赎。
棒球基地的孩子显然是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远在贫困地区,缺衣少食,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匮乏,无人关怀,成长前景堪忧。
在很多人眼中,棒球这个在北美和东亚商业化职业化很强的运动,在中国迟迟没有发展起来。懂得棒球规则的人少之又少,没人玩也没人关注,对内没有群众基础,对外没有赛事奖牌,是个边缘化的运动。
北京奥运会应该是棒球最高光的时刻,即便是在奥运赛场上逆转击败中华台北队,也并没有挽救棒球的颓势,随后几年奥运会赛场上甚至剔除了棒垒项目,少了大赛的支持,国内的棒球职业化同样艰难,市场萎缩,职业队伍解散,棒球整体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
为数不多的棒球场地,也随着各地房地产开发,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远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承认,棒球同样成为了一项边缘的运动。
几乎没人会相信,棒球的产业能在中国复兴,棒球这项运动能达到足球、篮球或是乒乓球这样的高度。
但,孙岭峰相信。
“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广NBA的全球化?”
“是因为NBA在美国本土干不过棒球!”
“除了美国外,日本、韩国的棒球水平都很高,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棒球不需要太高的身体天赋!亚洲人也能玩!”
“我们国家要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发展,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要寻找成熟的产业模板,棒球就是!”
“你看很多贵族学校都开设了棒球课,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棒球是一种文化交流手段,可以促进孩子在未来更好的和外国人交流!”
“当一个产业建设初期,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孙岭峰用一连串设问,来阐述他对中国棒球和自己基地未来的信心。
在孙岭峰看来,体育是不分国界的,不应该狭隘地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放在国际市场来说,它是全球第三大体育项目。
中国的棒球产业算比较初级的,这中间的差就是产业发展的红利。中国的足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产业高度,它想着再迈进一步都非常困难。篮球也达到一定高度,当然也有很大的空间。而棒球初级,想十倍、百倍的成长是很容易的。
孙岭峰有一个观点,棒球未来一定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支柱型产业,这是大势。
回到棒球基地的视角来看,由于选材并没有以运动员的条件进行,这些孩子的身体天赋和心理状态参差不齐,年龄跨度较大,这对于棒球训练来说同样难度巨大,但孙岭峰依然显得乐观。
我国现有11所高校可以招收高水平棒球运动员,孙岭峰的强棒天使棒球队,在国内目前的水平稳居前三名,按照孙岭峰的推断,这些孩子拿到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不成问题。
用脑子打球,用眼观察,用心思考,是孙岭峰总结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我和师爷手把手的教,把这些年我走过的弯路都教给他们,能差么?”
更重要的是,相比起其他业余棒球培训班、俱乐部来说,基地给了这些孩子更宝贵训练时间和机会。
“有钱人家的孩子一礼拜练2个小时,我们的孩子每天练一下午,你说这个差距有多大?”
“最差的结果,他们打不了职业,也能通过棒球上个大学,最不济还能留在基地做一个教练,养活自己肯定是没问题。”孙岭峰又一次瞪圆了眼睛,很笃定地说。
曾经加入孙岭峰公益团队的郭忠健,如今暂离棒球基地,加入了东北大庆的一个建设项目,在郭忠健看来,棒球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些孩子能最终达到怎样的竞技水平,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他们的成长中欠缺了很多东西,有的能补,有的不能补,而成为运动员对于常人而言绝非易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要显得更加困难。
姚明、刘翔、李娜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字,甚至成为国人眼中某些体育项目的代名词,孙岭峰希望基地中的孩子,也能具有明星的潜质,在纪录片上映后,马虎便显现了这样的特征,面对来访的媒体和爱心人士,马虎显得很兴奋,充满表演欲望。
但在郭忠健眼中,马虎距离一名优秀运动员,还有很远。
纪录片《棒!少年》中的双男主小双(左)和马虎(右)。图/受访者提供
“基地的孩子们已经见到这个世界了,这是另一个世界。如果带出来又送回去,伤害是巨大的。你还不如不带他出来,他没见过就不会有任何诉求。我不愿意揹负这种罪恶感。”
纪录片的结尾,小双离开了基地回到老家的二伯身边,两年过去了,小双又回到了基地,不变的是他温暖的笑容。
当问及张锦新,小双还能打职业么?
张锦新深深吸了一口烟说,“很难”。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棒!少年》爆红背后的男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