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在长春生活了9年,但却是第一次留在这里过年。父母远程指导她如何置办年货的同时,还不忘嘱咐一定要在关键的日子包饺子。在她的老家,春节餐桌饺子的“戏份”相当重,除夕晚上、初一早晨、初三、初五都必须吃。
到市场上买一块猪肉,半捆芹菜,外加几个提鲜的青椒,小杨的饺子馅食材就基本准备完毕。每年辞旧迎新的第一餐饺子,芹菜馅都是她家的首选,这是从太爷爷辈就留下来的习惯,寄托着新一年里每个人都能勤勤恳恳、勤劳致富的美好寓意。
将面皮平铺在掌心,取少量馅放在中央,然后两边对折捏实,一个形如弯月的饺子就出现在眼前。虽然没有太多操作经验,但包出饺子对小杨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她表示,这种无师自通,主要是因为看得多了。“除了逢年过节,亲友来访,家里也总是少不了一餐饺子。”
的确,不似煎炒烹炸的“大菜”,饺子简单易学,适合群体协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不管多久未见,彼此的心灵都能在这种不经意的交流中贴近不少。人们常说,最是饺子解乡愁,其实,游子们眷恋的并不仅是饺子的味道,更是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
按照古代习俗,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说到“好运”,就必须要说那带硬币的饺子,真是“下饭神器”,总能让小孩吃到撑着。而在老一辈眼中,一盘合格的“年饺”,煮熟时肉一定要“抱成团”。对于曾经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次荤腥的他们,肉多些才是对辛苦一年的家人们的最好犒劳。
除了馅料上的“精雕细琢”,新年饺子到正式吃的时候也是很有规矩。比如,饺子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下几个,为了讨“年年有余”的彩头;遇到破了皮的饺子不能说“破”,必须说“挣”,代表的是挣钱的意思……这些散发着浓浓年味的民俗记忆,如同打上时光烙印的黑白照片,千百年来,不停地在人们的脑海中定格、传递。
礼花璀璨的除夕午夜,小杨一边和家人们视频,一边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热乎饺子。天涯咫尺,这一刻,“团圆”的幸福感在共同的味觉记忆中升腾,思乡的愁绪慢慢消散,举杯、祝愿……他们彼此正为新一年的奋斗目标鼓劲加油。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陈婷婷 编辑:赵树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年味记丨最是饺子解乡愁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