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文坛,论模仿能力,李清照数一数二。
一般来说,仿的毕竟是仿的,是很难超过前作的,但李清照模仿起来,却能达到两个至高境界:
第一种境界,让经典名句在自己手上,更加出彩。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她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模仿的就是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的句子已然够经典了,被李清照这么一仿后,则更加出彩。
第二种境界,让不太出名的诗句,点石成金。这一点,大家可以先看看唐代诗人韩偓的《偶见》,其中写道:“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很有想法,却并没有写出美感。但是这诗到了李清照手里,则变成了《点绛唇》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改变,完全达到了让平凡变“神奇”的效果,这就是李清照的笔力。
除了以上例子外,李清照还曾模仿过温庭筠、苏轼、欧阳修等名家的作品,大多数都被仿成了经典,在前几期里笔者都陆续跟大家介绍过。本期要和大家说的是李清照对王昌龄诗的一次模仿。
一:先来看王昌龄的原诗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顶着“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包揽了初唐六分之一的七绝,其七绝水平之高,不在李白、杜甫之下。而这首采莲曲,正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这是一首写采莲女的诗作,这类诗自魏晋开始,就已经流行,千年文坛中有太多这类诗作。同时,它也是一首咏荷花诗,将花与人之美融合到一首诗中。
首句写采莲女如荷叶般的罗裙,这个比喻并不新奇,且看第二句。第二句这个比喻就厉害了,把采莲女的笑脸比作荷花,本也常见,关键是人家用了“向脸两边开”这样的神句。俏美的笑脸,在荷花丛中,相互照映,难以分辨到底是花还是人。现在不少人觉得这句诗有点儿怪怪的,似乎有点儿瘆人,但事实上,若是去荷塘采过莲,就会知道这样的场景有多美。
诗的后两句,一样是妙笔。荷叶茂密,采莲女混杂在池中,让人分辨不清。直到听到她们的歌声,才知道池中有人。这两句通过听觉,打破了池中的平静,写出了一股灵气。纵观王昌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隐现之中的美,令全诗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二:再看李清照是如何模仿“芙蓉向脸两边开”
《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是李清照很调皮的一首词,应该写于她早期的幸福岁月里。大家一看便知道,她模仿出的正是“绣面芙蓉一笑开”这一句。
当年王昌龄说“芙蓉向脸两边开”,字面写芙蓉花在脸的两边开放,比喻虽然十分新奇,但是却少了一丝俏皮。于是李清照不再用“两边开”,而是用“一笑开”,改了一种写法,但却让句子更加灵动。同时在李清照这句诗里,芙蓉已经不再是荷花,而是代指少女姣好的面容,也更加直接。所以,李清照此句的模仿,显然是十分成功的。它写出了别样的美感,有情有趣又调皮。一笑,是微微一笑,突然而又灵动,写出了痴情少女特有的韵致,让人会心一笑。
上片词的后几句,也一样是妙笔。由发饰写到双手托腮的动作,再到灵活的眼波,镜头下都是白描,但却一字一句都如画一般唯美。词的下片,写的是少女写信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拿起信笺来,密密麻麻写上相思的话。此时月下花影摇动,影上阑干,多好的一个重聚良辰。
三:小结
王昌龄的诗写的是采莲女,她们热情、快乐,通过她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而李清照的词,写的是一位相思的少女,她调皮可爱,托腮时的可爱,写信写到一半的有趣,都写在了字里行间,通过她,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
王昌龄通过咏荷花来写采莲的千古名句“芙蓉向脸两边开”,就这样被李清照随手一仿,仿成了“绣面芙蓉一笑开”这样的妙语,写出了别样的美感。
不得不说,在模仿这方面,李清照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她最擅长的,就是总结前人的作品,特别是唐诗里的妙句,为己所用。正如她在《词论》一文中所言,词本就别是一家,宋词本就与唐诗不一样,但却是站在唐诗的肩膀上。这两首作品,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品鉴。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王昌龄咏荷花的一个千古名句,被李清照随手一仿,写出别样的美感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