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化 史鉴沧海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这句话出自于《飞鸟集》,它的作者是堪称20世纪印度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泰戈尔。其一生佳作无数,譬如《吉檀迦利》还有《园丁集》和《新月集》等等,语文课本中也零星的收入了几篇他的著作。

(一)、追求独立,勇于抗争

总理曾评价泰戈尔称:"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那么泰戈尔究竟做了什么,会赢得如此高的评价,他在文学领域以外还有什么成就呢?下面就来说说泰戈尔的一生和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1861年印度加尔各答的一户贵族人家,迎来了自家最小的孩子,此人正是泰戈尔。整个家族的人都很钟爱他,因此给他取了个暱称叫拉比。宠爱归宠爱,但大家并不溺爱小拉比。不论是父母还是家族里的其他长辈,对拉比的学业都十分关心,尤其是他的哥哥姐姐。

他们不希望弟弟长大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因此不停的给他换学校还整日将其带在身边,拉比不到十岁就已经换了四无所学校,在他看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在家里学到的多。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可见,家庭学术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这个年幼的孩子颇有些"早熟",大抵是天生就有着对自由的热爱,他不仅讨厌学校更讨厌英国殖民者。在13岁时还发表了长诗《野花》和《诗人的故事》来讽刺那时的社会,标榜自由精神。

虽是讨厌,但他的父亲和兄长还是建议他到英国读书,毕竟在那里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拉比一想也是,反正"师夷长技以制夷"。

1878年,17岁的泰戈尔踏上了不列颠的土地,在那里他认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令他受益终生的老师。回到国内以后,泰戈尔的诗歌变得愈发浪漫主义,其中又兼具着批判精神。

别看他是一个贵族,但心里装着的却是贫苦百姓,看着那些佃户们辛苦的劳作,一年到头只拿到勉强维持温饱的收入。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泰戈尔心中十分难过,不仅想方设法的为其争取利益最大化,还写诗登报为他们博得关注。泰戈尔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人,不仅仅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于反帝国主义和反孟加拉分裂,他也一直在为此不停的抗争着。

1905年印度的民族独立情绪彻底被煽动起来,泰戈尔亦加入了示威者的行列。不过泰戈尔本人是比较温和的,他十分反对以极端暴力的方式来反抗英国。因为与抗议者领袖的意见相左,泰戈尔选择了退出这个行列。

不过他仍然在用笔,掷地有声的反抗着。在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作家与泰戈尔一样都想着用文字发声,此人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天花板,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撑起了文学界的半壁江山,他就是鲁迅。两人有着非常多的共同之处,倘若碰到一起定会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二)、文人相轻,意见相悖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鲁迅的这番言论,是如此的慷慨激昂是如此的振奋人心。

那么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鲁迅先生,与认为"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泰戈尔,在1924年见面后,鲁迅为何在晚宴进行到一半就拂袖而去,还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泰戈尔自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成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香饽饽"。

来邀请他访问的国家,络绎不绝,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他的一生中三次访华,声势最浩大的莫过于1924年那次。当时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的泰戈尔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又去往北京,此间林徽因与徐志摩全程陪同。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至今三人的合照还在网络上流传。这期间恰好碰上了泰戈尔的生辰,徐志摩等人为这个远道而来的好朋友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席间去了当时中国大半个文坛的人物,而鲁迅碍于情面也到场出席。

在泰戈尔的生日宴会上,徐志摩等一众人极尽谄媚不停的恭维着泰戈尔,而一旁的众人也跟着一同吹捧。鲁迅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一个个竟然这么会"装"。于是,鲁迅在晚宴中途就愤然离去。

临走前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即使知道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但鲁迅不愿再让自己的身心备受折磨。可能在他看来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其实,从后来鲁迅的文章中可以知悉,他这么做是对事不对人。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正如鲁迅后来在杂文《骂杀与捧杀》中所提出的观点,捧杀要比骂杀更为恐怖,而徐志摩等人的行为近乎于捧杀。鲁迅本人其实是很尊重泰戈尔的,也很认同他在反帝国主义事业上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但对席间中国文人的那副嘴脸,鲁迅只能用"耻为伍"来表达。鲁迅知道泰戈尔很伟大,也承认其优秀,但想不到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文人们竟然会如此的"自轻"。鲁迅所追求的是与泰戈尔的平等交流。

大家可以互换写作经验、可以为彼此讲述自己的国情和对未来的看法,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相处。而不是像徐志摩这样,说一些溢美之词,好像是能从泰戈尔身上得到什么似的。所以说鲁迅并不是看不起泰戈尔,而是看不起徐志摩这些人。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其实不仅仅是鲁迅,当时以及后来都有许多文人很看轻徐志摩。金庸先生是徐志摩的表弟,从小就听闻表哥的那些风流韵事。所以,在金庸的眼中表哥是个"坏人",也正因如此,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但凡涉及到表哥,就都是负面形象。

(三)、互相尊重,不应过度吹捧

泰戈尔曾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绝美诗句,他的文学功底的确十分深厚。也正因此有人认为,鲁迅是忌妒泰戈尔刚刚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才会"文人相轻"。

事实并非如此,倘若鲁迅是这么想的,那他就不是鲁迅了。那么,从鲁迅的拂袖离去以及他的态度,能给世人怎样的启示?首先,与人交往当平等。像泰戈尔那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来到中国大家客套的一番也无可厚非。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但凡是都应该掌握一个尺度,不能为了讨好他人把自己的身份拉到那么低。何况,徐志摩等人并不是真的想从泰戈尔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只是来拿泰戈尔的光环来映衬自己。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果真的是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那想着像他一样是对的,但不能太不把自己当人。鲁迅就认为,大家应该平等的交流一番。他本人也十分尊重泰戈尔,但看到一旁的中国文人都在过度的吹捧,心中那股思绪也就荡然无存了。

鲁迅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是他的性格太过刚毅。其次,不应该盲目追从。当年的徐志摩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等,都将泰戈尔奉若神明。在其看来泰戈尔到了中国,就像"文曲星下凡"一般。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可以因为泰戈尔的作品而崇拜他;也可以因为他的事迹对其肃然起敬,但不应该毫无原则的将其视若神明。就好比大家都说泰戈尔很出名很优秀,所以连一本他的书也没有读过他的人,就会跟着去吹捧他。

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比如好多已故的艺人在世时的确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时隔多年,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还是在吹捧他们,可是这些吹捧之人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喜爱其作品,又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呢?

话说回来,泰戈尔的确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在反帝国主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人学习,但如果盲目追从对中国的文坛丝毫没有益处。鲁迅愤然离去,是因为在徐志摩等人的身上,他看不到未来中国文坛的希望。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文人们都应该是不卑不亢铁骨铮铮的,可这些人的骨头的确是"有些软"。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会趋炎附势而忘记了反抗。因此,见贤思齐是对的,但不能抛弃了自己的原则。

也不能看着别人都"追星"自己连那个"星"的作品都没看过,就跟着一起去追了。"此后如竟不再有炬火,我将是唯一的光",鲁迅的言语过了近一个世纪仍然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这位积极的抗争着和先驱式的人物,倘若当时真的可以与泰戈尔坐下来面对面的交流,想必定能脾气相投。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进行到一半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