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夏历建寅与水历建戌

文化 苗哥说法

编者按:作为水族儿女,有义务了解自己民族的真正文化。水族人民一直宣称有自己的历法,水族历法究竟是什么,和“农历”又有什么联系。韦友寿先生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夏历建寅与水历建戌

三都水族自治县总工会  韦友寿

“年岁”的概念,源于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记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岁(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接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为岁始(岁首)。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以星象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岁(年)四季时间变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从寅位开始,绕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岁始;“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岁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春”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上古时期,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为岁首。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

夏历作为上古时期产生的一种古老历法,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沿用几千年而不废,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与其极高的科学性与极强的实用性分不开的。

在水书里,九星、八卦、天干、地支与汉族象吉通书完全相同,水族二十八宿与汉族二十八宿大同小异(名异实同),水历也采用以北斗七星为主的星象文化系统,也用十二月建,全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364天,与太阳回归年相关的天数用置闰月的办法来弥补。水族二十八宿与汉族二十八宿名称完全相同的有“龙、兔、虎、豹、蟹、牛、燕、猪、狗、雉、鸡、猴、马、蛇、蚓”等,共16个;相异的宿名有12个,对应如下(前为汉宿名,后为水宿名):“蛟——雷,貉——竹鼠,狐——太阳,蝠——妇,㺄——鱼,狼——螺,乌——鹰,猿——獭,犴——鹅,羊——鬼,獐——蜂,鹿——蛛”。水历与夏历月份对应关系如下:

稍有历法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水历明显是从夏历脱胎而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同的是,夏历正月建寅,而水历正月建戌,水汉二历月份相应错开,水历正月对应夏历九月,其余顺序依此类推。

古人将一年十二月与易经十二卦对应起来:十一月为子月,卦名为复卦;十二月为丑月,卦名为临卦;一月为寅月,卦名为泰卦;二月为卯月,卦名为大壮卦;三月为辰月,卦名为夬卦;四月为巳月,卦名为乾卦;五月为午月,卦名为姤卦;六月为未月,卦名为遁卦;七月为申月,卦名为否卦;八月为酉月,卦名为观卦;九月为戌月,卦名为剥卦;十月为亥月,卦名为坤卦。十一月阴极阳生,又为复卦,天地间,新一轮循环在这里重新开始。夏历十二个月的物候特征与《周易》十二卦的卦象特征(阴阳消长)一一对应、严丝合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历正月建寅与水历正月建戌的区别。

寅月(夏历正月)三阴在上,三阳在下,为天地交泰,是曰“三阳开泰”。天地气交,勾萌尽达。是月立春,万物发生,律中大簇,以成太和之气象。这是农历的正月,乍暖还寒,地面之上仍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地面之下已经很温暖,已经是三阳在下了。三阳构成乾卦,三阴构成坤卦。地面之上为坤卦,地面之下为乾卦,坤为地,干为天,二者构成卦象地天泰,是为泰卦。泰卦代表寅月,节气为雨水。泰卦六爻代表立春至惊蛰的三十余天。寅月相当于农历的一月(正月)。泰卦卦象为三阳在下,说明春天开始了,万物就要破土而出了。成语“三阳开泰”即是此意。

戌月(夏历九月)五阴一阳,为山地剥。草木黄落,剥即落也。叶落而果见树梢,有硕果仅存之象。农历的九月,草黄了,叶枯了,采摘后,果树上只剩下几颗干瘪的为人遗弃的果实,孤零零地悬挂在光秃秃的枝头,大地的生机悄然收藏。已是深秋,瑟瑟凉意的表面,仅剩下一点点的温暖。地面之下,仍是静悄悄的黑土地。所以,上为艮卦,下为坤卦。艮为山,坤为地,二者构成的卦象名为山地剥,是为剥卦。剥卦代表戌月,节气为霜降。剥卦六爻代表寒露至立冬的三十余天。戌月相当于农历的九月。剥卦卦象已有五个阴爻,仅一阳爻在上,说明阴气强盛,连一点余阳都要排挤掉。此时万物凋零,落叶纷飞,天地间生气被剥夺。

《说文解字》:“寅,髌也。正月,尚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弋真切。”

《说文解字段注》:“髌,字之误也,当作‘濥’。《史记》《淮南王书》作“螾”。《律书》曰:‘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天文训》曰:‘斗指寅则万物螾。’高注:‘螾,动生皃(貌)。’《律历志》曰:‘引达于寅。’《释名》曰:‘寅,演也。演生物也。’《广雅》曰:‘寅,演也。’《晋书乐志》曰:‘正月之辰谓之寅。寅,津也。谓物之津涂。’按《汉志》《广雅》‘演’字皆‘濥’之误。“水部”曰:‘濥,水衇行地中濥濥也。’‘演,长流也。’俗人不知二字之别,‘濥’多误为‘演’。以‘濥’释‘寅’者,正月阳气欲上出,如水泉欲上行也。螾之为物,诘诎于黄泉,而能上出,故其字从‘寅’,《律书》《天文训》以‘螾’释‘寅’。”

《说文解字》:“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晋书》:‘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寓意万物已经到了衰落灭亡的时候。

相比之下,夏历正月建寅与水历正月建戌,优劣分明,高下立判。水历从夏历脱胎而来,水历正月建戌,把万物盛极而衰的戌月(九月)定为正月,把肃杀的寒冬作为春季,这好比把黑夜当白昼、把冥辰作诞辰,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水历是稻作历法,有利于水族地区安排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事活动。事实上,水族地区与同一纬度、同一气候类型、同一农业类型的周边其他民族地区一样,在安排农事活动方面,一直是以夏历为基本依据的。如果按照水历正月建戌的做法,把寒冬作为春季,去安排农事,耕田种稻,那不是神经病发作了吗?

莫非水历的制订,是为了将端节确立为水族年节提供历法依据?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水族第一端节都匀套头端和水族第二端节水东拉佑端却已分别于夏历八月过完了,“数亥而过”的五个批次端节中,只有水族第三端节水婆端、水族第四端节三洞端在水历正月间过,水族第五端节兰岭端要等到水历二月(夏历十月)才过。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端节是水族的年节,而水族第一端、第二端都不能在水历正月间,此说何据之有?

综上所述,水历正月建戌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攻自破,如另有其他更好、更圆满的说法,愿明达有以教我。

附注:

1.根据“水汉同源”这个大前提,“娘娘节——卯节——端节”这三个水族主体节日在内容和主题上是从源到流、一脉相承、环环相扣、依次递进、自成体系的,具有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

2.目前学术界由于部分学者不承认“水汉同源”这个大前提,部分学者虽然承认,但存在避难就易、避重就轻的学术偷懒行为,不去认真探索语源,无法找到这三个主体节日名称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水汉同源词,在名称翻译上,有时用音译,有时用意译,极为随意。除了“卯节”是因为“卯”字古今语音变化不大而音译偶中以外,“娘娘节”是根据过节时间为丑月丑日而音译为“苏宁喜节”,“端节”是沿用明清时期官方音译词。其实,“娘娘节”和“端节”这两个节日名称,在上古文化典籍中是可以找到渊源和本字的,有朝一日,会有人公之于世。

3.从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证,水族端节具有“节名固定统一、节期数亥而过、祭祖忌沾荤食、坡上集中赛马”这四个文化要素。对于水族腹地端节而言,不具备这四个文化要素的端节,不是正宗端节,充其量只能算是正宗端节的变种;对于流亡端节而言,由于受交通区位、村落分布、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坡上集中赛马”这个文化要素可以酌情豁免,但必须具备“节名固定统一、节期数亥而过、祭祖忌沾荤食”这三个文化要素,才能勉强算是端节。要想彻底解决水族端节文化研究方面的这些问题,凭联想与想象、神话与传说,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态度诚恳地承认“水汉同源”这个大前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钻研历史学和语言学。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夏历建寅与水历建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