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世界级考古新发现!一只1万多岁的“小鸟”,让“许昌人”遗址再成焦点

文化 河南商报

近日,在河南“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座距今13500年的微型鸟雕像,成为了世界考古界明星,被《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世界级考古新发现!一只1万多岁的“小鸟”,让“许昌人”遗址再成焦点

河南商报记者 郭丁然

将我国鸟类艺术表现提前了约8000年

本次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由《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该杂志是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面向公众的双月刊考古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自2006年开始,该杂志在每年的12月评选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自评选以来,中国境内先后共有6项考古发现入选。

入选的这座微型鸟雕像,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距今约135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塑,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约8000多年。

这是继2007年、2008年出土8万至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细石器之后,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这是一项有关远古人类技术、思维和审美追求的重要考古发现。

高星说,微型鸟雕(指灵井“许昌人”遗址鸟雕)小巧玲珑、造型生动,反映了古人类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对自然形象的细致观察与高度模仿、创作能力。如能对推定的年代加以测定、确认,对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审美和意念表达能力,以及区域间人类群体的迁徙与交流等更为重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这种可追溯至近1.35万年前的雕像已成为东亚地区所知的最古老的三维艺术品实例。

世界级考古新发现!一只1万多岁的“小鸟”,让“许昌人”遗址再成焦点

雕像来源去向仍是谜

这只雕刻鸟身长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颜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显示清晰的雕刻痕迹,已经形成化石,有很强的吸水性。形体粗壮,短头,有圆形的喙及长尾,很可能属于雀形目。

据媒体报道,研究者通过显微镜和显微断层扫描分析,该雕像是用一块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肢骨骨干碎片雕刻而成的,推断骨头经过加热处理并精心雕刻,在整个物体表面留下了清晰的凿刻和研磨的痕迹。雕刻时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和切割四种不同技术,艺术高超,手法精湛,鸟身线条简洁流畅,形态完美,静中富有动感。翅膀部位刻线寓意羽毛,非常细致,栩栩如生。

世界级考古新发现!一只1万多岁的“小鸟”,让“许昌人”遗址再成焦点

研究基地负责人、考古领队李占扬研究员说,雕刻鸟的足部前后两端刻有对称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如果将鸟放置于平整的面上,可以平稳站立且能让它转动,说明当时人类已熟练掌握了重心平衡的原理。

此前所知中国鸟类雕塑遗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6000年至5000年,它们与灵井“许昌人”遗址鸟雕存在着一定相似性,但其形体一般较大,所用材料有陶和玉石,也有少量骨雕作品,但在雕刻技法上与灵井鸟雕存在很大差异。

在东亚,之前并未发现过这类雕塑艺术,之后也不见其继承者,灵井鸟雕像的来源和去向目前仍是一个谜。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西部,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之后进行过数次发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此外,相关部门已经筹划建设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方案已经通过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评审。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立体雕刻艺术在西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屡有发现,有的早于灵井细石器(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所代表的时代,有的时代则与之相当。如德国奥瑞纳时期(距今3.4万年至3万年前)福格尔赫德遗址,发现了用象牙制作的极小的马和猛犸象;法国西南部马格德林文化(距今1万多年)马齐洞穴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雕刻的人头侧面像。(首席编辑 华丽娟  编辑刘梦鸽)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世界级考古新发现!一只1万多岁的“小鸟”,让“许昌人”遗址再成焦点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