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文化 光明网

近日,朱学东《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S书店举办。

参与分享会的两位嘉宾袁梅、杨葵都与朱学东是老乡。《故园归梦长》勾起了袁梅对家乡的怀念,她带着肠胃的记忆和童年往事来读这本书,都是“口水嘀嗒着读”。杨葵在现场说道,自己与朱学东都是1985年在北京上学,当时北京还没有三环路,而现在已经修到了六环。“道路的扩建、交通的便利让我们在地理上与故乡有着拉近感,然而内心深处却感觉离故乡越来越远。”曾经有几年“民国热”,杨葵也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但是里面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很少,理论和抒情居多,朱学东的《故园归梦长》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也因此凸显出更加深刻的情感。

分享会上,朱学东提到,前不久他写了一篇文章《通往北京的道路》,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乡下小孩一点点随着知识的增长、见识的开阔和国家的进步踏上北京这块土地。现在他计划写一篇《逃回故乡的路》。一位法国作家在作品《回故乡的路》中写他如何跟故乡和解,但是对于朱学东而言不存在和解,因为故乡对他而言饱含着恩情,这个故乡的人事景物都是分不开的。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书中时常提及的“铁锅洗澡”这个特别的习俗曾经存在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朱学东在2014年专程去日本寻找过“铁锅洗澡”在现代的痕迹。朱学东在现场提到:“冬天我回到家一定要在那个铁锅里洗澡,水凉了父亲或弟弟会帮我去加热一下。”“铁锅洗澡”的风俗令朱学东印象深刻,为此他写过多篇文章,而这类文章在《故园归梦长》中比比皆是,每一篇都饱含着朱学东的记忆与乡情。实际上,《故园归梦长》重构了三代人的记忆,祖父、父亲以及朱学东自己。

杨葵表示,《故园归梦长》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作品。如果目前这本书背后的意义只能表现出50%的话,将来可能是70%、80%、90%。随着时间的推移,最鲜活的东西消失得最快,而《故园归梦长》这样的书也许会一直存在下去。对于日常生活,越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那些不起眼的东西,越没有人来记录。但是朱学东做到了,不仅写了出来,而且写得很好看。《故园归梦长》完全是个人化的、鲜活的。这考验着作者的生活经验是否丰厚以及人是否通透。《故园归梦长》行文顺畅,像流水一样自然,读起来十分过瘾。

朱学东表示,《故园归梦长》的写作是基于内心的爱和记忆,不需要刻意设定角色,所以自然而然。朱学东的每一本书都是写给自己亲人看的,无论是父母、弟弟或者孩子,他希望能为他们在情感和记忆里构建出曾经存在于故土上真实的生活场景。就像朱学东给孩子做的菜一样,他希望孩子能记住,但是也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自己只求尽心。

对于“故乡的格式化”的话题,三位嘉宾都有自己的感受。杨葵曾在淮阴师范学校生活过几年,多年后再次回到那个地方,熟悉的道路、篮球场都不在了。在北京走过的熟悉的胡同也都被拆掉,变成了一座商业楼。袁梅表示自己每次回到常州都会很感慨,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学都已不在,熟悉的街道也变了模样。但是两位嘉宾都认为,真正的乡情是无法被格式化的。朱学东的《故园归梦长》则是一本凝聚了乡情的书,里面的篇章历久弥新,就像一坛老酒,在时间的作用下越来越具有香气。朱学东本身庞大的阅读量也让这本书有了“举重若轻”之感,用质朴的文字诉说着最浓厚的情感和故事。

对于朱学东而言,故乡每张熟悉的笑脸都有一种亲缘关系,故乡的花鸟、草木都是熟悉的故知,无论在哪来看到,都是令他倍感亲切的伴侣。和《故园归梦长》中描绘的诸多往事一样,这种生活的记忆寄托着我们的情感,而蕴含其中的乡愁也是支撑着我们在不同城市继续生活的动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荣池)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