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芙蓉园里访秋花

文化 光明网

芙蓉园里访秋花

芙蓉花开

李陶摄

叶子将秋阳打得细碎,秋风又将叶子吹远、吹散。此时,适合访一场秋花,访一段往事。

芙蓉弄4号集贤宾里每日诗词歌赋,昆曲南音闽剧。或许,这里最该演绎的是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故事。这里曾经是叶向高故居——芙蓉园的一部分。

年初以来,因各种因缘,和众多朋友在这座院子里雅集茶会,举办属于自己的茉莉花节。每次行走于幽深的石板小径上,心中总有说不出的凝重与惆怅;每次靠近花园弄19号叶向高故居的石碑与文物碑,总有一种莫名的敬重。叶向高在这前后居住十年之久,多少英明决断从这座宅院源源流出,多少华丽篇章在这里酝酿流淌,多少布衣青衫在这里拜谒老者,谈笑对弈、赏花论道。

从延安中学大门旁边的学院前巷往府学弄行走,学院后巷、花园弄、花园巷、芙蓉弄依次出现,巷陌盘曲复杂,行走于其中,如行走于曾经的岁月迷宫。坊间盛传这一带曾经遍植芙蓉,甚至到协和医院外科楼附近都可见到芙蓉。遗憾的是,除了数日前在花园弄23号高墙上探出的芙蓉花,现今的芙蓉园外围再也见不到半棵芙蓉。也难怪,曾经盛极一时的芙蓉园只剩下最精华的山水园艺部分,包括现在的朱紫坊34号、36号和花园弄19号、23号。

每次来芙蓉园,经过写着那副著名对联“巷陋过颜,老去无心朱紫;园名自宋,秋来有意芙蓉”的大厅时,总在这副对联上凝视半晌,然后便直奔后花园,摩挲着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片木雕,感受古园林的沧桑与厚重。对联中的芙蓉是指木芙蓉,我国的乡土植物,它的寿命一般不超过50年。宋代,园子的第一任主人在这里遍植芙蓉,芙蓉园因此得名。不论经历了多少沧桑与嬗变,不变的是园内接力种植木芙蓉的传统。大厅的那副对联就是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移居芙蓉园时,亦师亦友的郑善夫为之写下的。当年的儒生墨客们,秋来相约芙蓉园赏花,该是何等的快意诗书啊!

后来,这座院子成了叶向高的宅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竟连上62道奏疏请求告老还乡。除了对国事的万般无奈,或许还有临近花甲落叶归根的故土眷念之情。二进大厅门柱上,高挂着叶向高题写的楹联: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故土如蓬莱,那满园的花开,终于让一颗疲惫的心平静、安歇了下来。

那一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农历八月,是木芙蓉初绽时节。再过不久,沿池而植的木芙蓉将开得更浓更盛,映照着池塘,花水摇漾,犹如朝霞散绮,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景致。

七年后,又是一个芙蓉花开的季节——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叶向高辞别满园芙蓉,回到朝廷,再次成为内阁首辅。然纵有“和调水火”的才识,面对残局,终归还是无力回天。1624年,叶向高再次拖着满身疲惫回到芙蓉园,三年后在园内溘然长逝。

芙蓉园前的安泰河静静流淌,几百年的时光和逝去的流水一样永无复返。园里的水仍然与安泰河相通,临水的木芙蓉依然格外娇艳。入秋后的两个周末,我接连踏访芙蓉园,眼见那朵朵含苞的芙蓉花,在枝梢渐次绽放,在蓝天与灰色的闽派马鞍墙衬托下越发明艳动人。

(全文共1262字)

来源:福州日报社数字报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芙蓉园里访秋花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