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的《国家宝藏》第三季本周日(12月6号)正式回归啦~~这次,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9家博物馆集结,携绝世珍宝而来。这么重要的国宝“趴”,怎少得了咱大江苏的宝贝呢?
听说,苏州博物馆将有3件宝贝亮相第三季《国家宝藏》,到底会是哪些宝贝呢?
是温润如玉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还是耗资4000万征集来的吴王夫差剑?或者是3个小学生“掏”来的绝世宝幢?……
《夜谈古今》主持人董婕带大家一起边说宝贝边押宝~
小学生“掏”来的绝世宝幢
在苏州博物馆内最厉害的宝贝是啥?真珠舍利宝幢可以算得上一个,它是北宋苏州工艺的集大成作品。用料奢侈无比,仅装饰用的珍珠数量就多达40000多颗,工艺之精巧为世间所罕见。
这样一个绝世珍宝是如何被发现的?说起来有些传奇也很有趣。
时间回溯到1978年4月12号的傍晚,3个小学生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决定去老城区那个瑞光塔上玩玩,说不定还能掏个鸟蛋啥的。3个娃爬到第三层的时候,无意间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抽出了这块塔心砖,结果越抽越长,直到打开了一面墙的砖龛,黑乎乎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大黑箱子。
考古人员闻讯赶来,他们发现这个“黑箱子”是一个一米多高的木函,上面写着“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打开外木函后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内木函,上面写着“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据此推断是公元1013年,也就是北宋真宗时期的东西。
打开内木函,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件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真珠舍利宝幢映入人们的眼帘,现场的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呼声。
幢是佛教中刻佛号或者符文的石柱,这件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它里面藏一个精致漂亮的小瓷瓶,小瓷瓶内供奉着舍利子。
这个幢到底有多美呢?宝幢选用了佛教七宝(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和银),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这一层站满了天神,先是“四大天王”,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威严有气势;然后是站在他们旁边的“四天女”温柔美丽,婀娜多姿;再是一条掌管人间旱涝的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之上。
第二部分是佛宫。宝幢主要的功能是存放佛家舍利的,本质上它属于佛教艺术品。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里面放置着九颗用浅青色的葫芦小瓶装着的舍利子以及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第三部分是塔刹,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闪闪发光。
最顶端的水晶球闪闪惹人爱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基本能感受到这件宝贝的珍贵了呢?但它还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装它的盒子,其实也是件珍宝。
安置真珠舍利宝幢的那只黑乎乎的木盒子,把尘灰扫除后,精致的外观显露出来。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的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这画不看不觉得,一看就觉得妙。四大天王各具特色,有的瞪圆了眼睛,有的表情夸张,有的气势雄壮,有的呆萌可爱。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耗资4000万征集来的吴王夫差剑
1965年,山东平度发现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吴王夫差剑共有9柄,但要说起最精美最完整的,那必须是苏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一柄。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剑身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为犀利,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剑格铸有兽面纹,嵌以绿松石,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历经2400多年,仍寒气逼人。
早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越王勾践剑就已亮相,那吴王夫差剑岂能认输。
这柄国之重器是苏州博物馆历时6年、耗资4000万才征集来的。当时,存世的数柄吴王夫差剑都出土于江苏省外城市,因为这些带有自用铭文的兵器,总是作为联姻信物或礼品送给诸国姻亲,或者被敌方将士作为战利品带走。唯独它们的“老家”从未出土过,更没有哪家博物馆收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香江古肆中,一些收藏家曾见过一柄寒光闪闪的吴王夫差剑。
1991年,这柄剑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购藏,他们两人祖籍浙江,所以“古越阁”馆藏的精品一般都是吴越兼收。
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邀请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这柄吴王夫差剑终于为大众所知。
苏州博物馆在和古越阁王氏夫妇沟通6年之久后, 2012年,经过3天的谈判,他们终于答应以4250万元将宝剑出让。
当时还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这柄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王氏夫妇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州博物馆,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
元代书画天团“拼单”一卷画
古代文人的生活能有多开心呢?一起看书、一起睡觉、一起洗澡、一起“拼单”……
苏州博物馆中有一个隐藏宝藏,它不被经常展出,外观朴素,但打开它的“内心”,却能实实在在惊艳到你。它就是一幅长达10米的元代《七君子图》。
《七君子图》的最右是乾隆年间收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书写的“六君子图”、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再往左,依次是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
为啥六个人画的画,却叫《七君子图》呢?这里有一段往事值得一说。
苏州的顾氏过云楼是近代闻名于世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过云楼的修建者是清代进士顾文彬。
顾文彬晚年遴选所藏书画精品250件,写了一本《过云楼书画记》。《七君子图》最早名为《竹林七友》,为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五位画竹名家的七幅墨竹图,其中柯九思和顾安各两幅。乾隆年间,《七君子图》为乔崇修所藏,失去了顾安的一幅,因此乔崇修写下了“六逸图”三字引首。再到后来,《七君子图》到了张见阳的手中,张见阳看到画卷已经不完全了,刚好又新得到一幅吴镇的墨竹图,与其他六幅图尺寸相近,于是将这幅画“拼”入画卷。
早在1960年,苏州博物馆建馆初期,顾文彬后人顾笃琨的母亲张惠娟,曾多次提出愿将自己保存的过云楼旧藏文物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苏州博物馆暂时接收了这批文物,其中就有这幅《七君子图》。
早年盛传,《七君子图》估价超过亿元,实际更多。1992年,苏州博物馆考虑其中两幅书画非常珍贵,特将两件文物送往北京鉴定,当时估价300万美金,但苏州博物馆认为,这幅图无法用金钱衡量,说“无价之宝”更为合适。
玉琮界的“姚明”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浙江博物馆的“琮王”已经亮相,而苏州博物馆里也有一件玉琮,还是玉琮界的“姚明”——十二节琮。十二节琮高31.6厘米的玉琮外方内圆,中空相通,体现着良渚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件“大个子”玉琮出土于苏州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
1973年,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这也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它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也由此揭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
这件十二节琮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从下端数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个小圆圈,代表眼睛,内部留有明显的对凿痕迹。
大体量的矮节琮是良渚早期的风格,到了良渚晚期,玉琮越变越高,纹饰也越来越简化。
可以“吃”的皇家御用秘色瓷
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中,描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皇家御用瓷器——秘色瓷。后来,由于战乱,秘色瓷以及它的制作方法全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使它越来越神秘。
苏州博物馆就藏有一件秘色瓷莲花碗,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绘有重瓣莲花,通体施以青釉,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1956年3月,苏州虎丘塔迎来又一次维修。在塔第二层进行加固维修过程中,工人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了一个石函,石函顶上有灰陶碗一只,内放一个油盏石,后面另有一只青瓷碗。
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只青瓷碗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封闭千年的地宫现世,出土了唐代皇帝送给法门寺的秘色瓷套装,还有《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账》碑,明确表明这种越窑青瓷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苏州博物馆青瓷碗的真实身份也终于大白于天下。
秘色瓷曲奇饼干
如今,昔日的皇家御用秘色瓷被苏州博物馆做成了杯子、曲奇饼干、彩色墨水等多种文创,飞入平常百姓家。逛完展,还能把它们带回家。
苏州博物馆究竟有哪些宝贝会亮相第三季《国家宝藏》节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苏州博物馆
来源 |《现代快报》、《夜谈古今》节目
播出平台:
江苏新闻广播FM93.7周一至周五22:00--22:30
移动收听:
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掏鸟蛋掏出的国宝要上央视啦?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