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诗,写出来被模仿是大概率事件。仿得好,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仿得不好,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要问这两种情况哪种情况更常见,很显然是第二种,因为经典诗若真的那么容易被超越,那千古名作还不满大街都是了。
所以说,能把一首好诗仿写成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其实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真正的高手,不但有这种能力,还有把一句不怎么红的诗,写成经典的能力,这就更了不得了,我们一般把这种能力叫做点石成金。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两个点石成金的千古名句。
1000多年前,魏文帝曹丕写了一组《燕歌行二首》。曹丕其实是个很有文采的人,这一点和曹操和曹植一样,只是被很多人忽视了。而它这组诗,在文坛也是很有影响力,直接影响了初唐很多诗人的诗风。这组诗共有两首,后世一般都关注第一首,也就是“秋风萧瑟天气凉”,称这首诗是悲秋之祖。而第二首,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第二首诗,开篇是这样的: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正是开头“别时何易会日难”这7个字,启发了后世两大文坛高手,一位是李商隐,一位是李煜。李商隐写的什么,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那首被捧为经典的《无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说实话,在没有看过曹丕的原诗前,我还不知道李商隐这么牛。其实李商隐这首诗,首句把曹丕的第一句“别时何易会时难”,改成了两个“难”,叠字的使用让全诗朗朗上口不说,而且还感情还更深了一步。曹丕没有写红的一句诗,经李商隐这样一写后,确实更有美感了,算得上是点石成金了。同时,这句诗放在开头,也是借鉴了曹丕。一般抒情诗,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曹丕创造性地把抒情放在了文章的开篇,感情如劈空而下,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之一,此后很多抒情诗,都用了这一写法。
李商隐把这个名句写红后,李煜也来试了一把。他写的是《浪淘沙令》,这首词也一样精彩,大家请看:
这首词是李煜的经典作品,被后世文人捧为经典,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李商隐是用来写爱情,而李煜这次写“别时容易见时难”,是用于思念故土,虽然用法不一样,但却仿得一样很有水准。
李煜的意思和曹丕一样,说的都是别时容易,相见时难,只是变了3个字而已,但读来却更加有味道。李煜是用词的高手,他写的词作很多都似信手拈来,但却一气呵成,这种美就是洗尽铅华之美。他的这次仿写,体现的也是这种风格。若是要论他的仿写和李商隐谁更牛,个人认为其实是高下难分的,李商隐诗力道很足,而李煜词一样很有功底。
曹丕的一个名句,启发了李商隐和李煜两大高手,成就了两个千古名句,确实很有意思。在千年文坛中,这种例子其实并不少。比如范仲淹曾写了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红了多年。经李清照仿写后,写成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备受推崇。但这还没完,这两首作品流传到了明代,又被明代文人俞彦写成了“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
其实这三句,用的都是同一个意象,若论知名度李清照词要更胜一筹,论意境范仲淹的原作也不诗。而与前两位相比,俞彦名气不大,他的其它作品并没有多牛,所以能把两位前辈的作品仿写到这个水准,已经是他的超水平发挥了。
文人之间的借鉴,往往就是借一个意境,在字面上变化也就是那么两三个字,但却能写出不一样的味道。曹丕的原句虽然没红,但已经抛出了这一说法,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家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吗?欢迎讨论。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曹丕写了句诗没红,李煜和李商隐各仿写一句,写成了两个千古名句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