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丨敬一丹 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 - 竹林大千
小暑记
7月6日23时14分,迎“小暑”。
作者丨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古时候,消暑能力有限,面对酷热,古人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偃仰茂林逃酷暑”。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
如何“熬”?熟睡。陆游有一首诗,题目就很有意思:《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苏轼同样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当然,皇家的避暑,还可以选择冰。
周代开始,皇家就有负责制冰的专业人士,称为“凌人”。盛夏开始皇室启冰、赐冰,把冰块赐予群臣,这属于“浩荡皇恩”的一部分。
在清代,紫禁城内便有五座冰窖,一尺三寸见方的冰块,储冰25000块。紫禁城外还有十三座冰窖,储冰近二十万块。
唐代是夏至日开始赐冰,宋代是初伏日开始赐冰;明代是立夏之后陆续赐冰,清代是数伏之后陆续赐冰,历朝风俗各有不同。
什么是“暑”?古人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暑,热也”。这几乎相当于没有解释。再比如“暑,热如煮物也”。这个解释很形象,所谓“暑”,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相当于一种烹饪方式。
小暑时节似乎是各种烹饪方式的集成。天气变化,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
农历六月称为“焦月”。按照《尔雅》的解释:“六月盛热,故曰焦”。“焦月”这个称谓,是万物几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写照。六月也被称为“溽月”。焦月的“焦”,体现的是干热暴晒;溽月的“溽”,体现的潮湿闷热。
虽然“烤”和“蒸”这两种炎热都很难受,但“烤”完全是靠烈日的暴晒,还可以在空间上躲一躲,在树荫下,在房间里,躲避烈日;也可以在时间上躲一躲,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至少还有些许的凉爽。
但“蒸”就完全不同,它是温度和湿度的相互加持。如果说温度是“主犯”,那么湿度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无数个“从犯”,成为高温天气的“帮凶”。即使真实温度未必有多高,但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已是无法承受之高。
宋代戴复古《大热》有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天气太热了,万物仿佛正在被烧制的陶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窑炉,太阳像炭火一般,盛夏(农历)六月尽情燃烧。农夫在田里耕耘,田里的水像是煮沸的,背上的汗像是盆泼。但人却没有理由抱怨,秋天的硕果,就是因为炎热而结实。
《汉书五行志》:“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东汉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
小暑一候,温风至。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所谓“始至”,不是初现,而是“峰值”。也就是说,小暑时节,上苍的温厚达到了极致,天气的温热也达到了极致。小暑二候,蟋蟀居壁,指蟋蟀躲藏在阴凉之处。等到了大暑,蟋蟀长大了,不想再“面壁”了,而且感觉穴中阴气渐盛,于是就到野外嬉戏和争斗。小暑三候,鹰始鸷(zhì,凶猛),是鹰着眼于季节变化而进行捕食的“实战演习”。在古人看来,此时的鹰变得异常凶猛,杀气乍现。
宋英杰趣解小暑三候
小暑雅事
小暑时节,热不由己,但是处皆可纳凉意:
沉李浮瓜,凉衫冰藕,荷风送香,竹林觅萤,
江楼对月,苍山揽风,枕书而眠,席地而坐,
不疾不徐,不烦不燥,过好小暑,方显智慧。
【宜赏味】
忆王孙·夏词
宋丨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宜醉景】
江楼夕望招客
唐丨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宜拥夜】
夏夜追凉
宋丨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宜打趣】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丨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宜修心】
销暑
唐丨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小暑风俗
7月6日,小暑。7月16日,入伏。
出梅入伏
“小暑”时节,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面临盛夏“大热”。今年7月16日入伏,三伏长达40天。具体来说,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烈日炎炎,“上蒸下煮”,体感“桑拿模式”开启,雷暴天气增多。
食新下饺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入伏第一天,我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取“元宝藏福”之意。
晒伏晾经
此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也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潮湿及虫蛀鼠咬。
夏不坐木
俗语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插图丨丰子恺漫画 视觉中国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有言:
“天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小暑”谓何难之有?
倏忽温风至,良辰循流光而凝。
庭院蔷薇香,美景在窗外肆意。
乘风驱溽暑,赏心赖丝竹悦耳。
不与是非争,乐事为半日清闲。
点击「写留言」
分享你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猜你喜欢
监制/李浙
编辑/王若璐
央视新闻
点“在看”迎小暑!!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小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