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停开半年的北京大柳树鬼市终于迎来了2020年的第一次开张。
说到鬼市,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有些恐怖,也颇有江湖气息。但其实鬼市只是一种特别的地摊文化,入夜撂地摊、做买卖,凌晨散市。
早前也听闻了不少关于北京鬼市的传言:市集东西来路不明,100块就能买到很多东西……事实真是如此么?还有渐渐增多的年轻人又是为什么来到这里?
“鬼市”有鬼?最鬼的还是人
早前听说鬼市的东西,大多来路不明,说法颇多,比如:偷的、抢的、挖坟盗墓的……甚至连摊主身份也非常神秘,颇具江湖风情。
但一切并非那么神秘。
现在的“鬼市”早已不单单是个古玩杂项市场,电子设备、旧书、老磁带胶片,钱币粮票,还有手表,手办,银首饰,腰带扣,电子玩具无所不有。更甚者从义乌进货,在这里摆摊卖。
物件货色各有说法,真假莫辨,判断是人是鬼,全看客官您的火眼金睛。
人对在隐秘中寻宝的方式有着上瘾的快感,鬼市则正好给人带来博物式的趣味。
来这的人基本都带着轻微的雀跃感,总觉得能淘到点什么不得了的东西。钱币古书,玉石书画,复古物件,核桃对等等等。
鬼市上可以“淘物”,也能“淘人、淘故事”
大柳树鬼市里的交易,火爆而热烈,紧张却无声。来逛鬼市的通常有三种人。
一是北京城的老玩家,就爱玩旧货。
老北京人说去“鬼市”也很有意思,不能说去,亦不能说上,更不能说逛,得说“趟鬼市”。“趟” 这字很有学问,水深水浅,水急水缓自己趟着试,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
他们会专注地研究宝贝,但想在这里淘到真家伙,凭的是知识,靠的是眼力,甚至是运气。
二是游客,鬼市已俨然成为旅游攻略上北京的“网红必游景点”。
在各种等社交软件上,“鬼市”已经成了网红的安利品,“鬼市”新奇、神秘、宝物多的标签都显示在图文里,把一向低调不声张的夜市场打造成了网红景点。怪不得年轻人都吃了这口安利。
和年轻人打的太极让摊主们这几年的收入直线上升,成群出现的年轻人是改变大柳树鬼市规则的源动力。
「他们买东西往往只是为了发个朋友圈」,摊主只需要一句「你看多少钱合适」,就能收获一个远高于自己预期的价格。
三是年轻的潮男潮女。
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对复古潮流的喜爱,更甚的,是想淘到只属于自己的时尚。
在这里能够看见年轻人少有的放松状态,在淘到自己喜欢的宝贝时兴奋地冲出人群。无论是买到了古着,卡片相机还是配饰项链,甚至是那种文化,关键是,这是他们想要的。
“卖东西上瘾,就跟逛这鬼市似的,上瘾”
张爷的摊上就有许多旧宝贝,背后都是故事。递上一根烟,话匣子打开,他能给你说道一晚上。
「那件军服,55年封官衔时候将军穿的。那铁锹,70年的,脑袋瓜一切就开,跟敌人打起来了就靠这个。还有这头盔,美国的,这剃须刀,巴顿将军的,一百多年历史,放美国那是老古董了......」
「卖东西上瘾,就跟这逛鬼市似的,上瘾。」他讲起故事来,「原先东直门有个人,闺女让在美国待著,好吃好喝,她不行必须得回来。回来以后往外卖东西,逮着什么卖什么,据说两万多的包二十块就给卖了。」
年过半百的鬼市摊主,肚子里藏了一堆这样的故事。无从判断故事的真假,在旧货遍地的鬼市,没有人会去质疑这样一个传奇故事的合理性。
“鬼市”里隐藏着的是一种怀旧文化。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绝大多数的人习惯却也往往会厌倦紧张的都市生活。带着好奇心与新鲜感探索一下一周仅出现一两次的“鬼市”,给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加上了一些调味剂。
那些带着文化气韵的物件,儿时偶像的唱片,曾经用过的老式手机,会勾起心中那份旧时的回忆。
这些回忆也许温暖、也许苦涩,但站在夜色中给自己一个凝视和思考的机会,变得多么难得。
其实很多人好奇的不是“鬼市”能不能淘金,而是在这个高效运转的社会机器中,体验许久未有过的讨价还价的感觉和不曾经历过的历史沧遗。
鬼市里的东西真真假假,大家心知肚明。淘宝里不缺奇异物品,大家也都懂。但这种摆脱电子产品的烟火味儿,淘宝给不了。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在北京,这个传说中的“鬼市”终于开张了,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