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文化 澎湃新闻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我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两宋时期,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以漆灰堆出花纹的堆漆工艺在这一带颇为流行,民间俗称“堆起门”,广泛应用于庙宇、民居、家具及嫁妆等的装饰。明清以后,堆漆在温州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经过温州民间堆漆艺人的改良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2008年,瓯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堆漆工艺演变而来,与漆器艺术一脉相通

在温州诸多传统民间工艺中,瓯塑是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艺种之一。瓯塑艺术的历史要追根溯源,是和漆器艺术一脉相通的——瓯塑由我国历史上的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成,其主要工艺是用漆灰堆出各式的花纹图案,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堆漆工艺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唐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宋时,杭州、温州成为两大漆器生产区,温州的漆艺名闻全国,多为专供皇室及上层社会享用的高级产品,如1966年至1977年间发掘瑞安北宋慧光塔时,发现一件大宋庆历二年的檀木胎经函,表面就是用堆漆工艺来装饰的,上面塑有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另外还有一件同时期的描金堆漆舍利函,可见当时工艺精巧别致,令人叹服。

“在顶峰时期,温州有四百多家的漆器专卖店。在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就有温州的漆器店铺,可见当时温州的漆器是非常发达的。在两宋的时候,差不多温州城区四分之一的街坊都在做漆器。”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北宋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通高11.5厘米,长33.8厘米,宽11厘米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 通高41.2厘米,底边长24.5厘米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宋代以后,温州地区的民间堆漆工艺尤具特色。温州民间艺人将堆漆工艺应用于庙宇中的佛像、门神的装饰,使之更加威严,一些寺庙用堆漆做匾额、对联、案桌的装饰等,甚至一些古建筑的藻井、隔断、灯盘等,富贵人家的床、柜子、梳妆台,包括礼品盒、瓜果盒等各种日用品,也采用堆漆工艺。这一时期的工艺外露本色、灰褐无光的也有,表面髹色、贴金饰银的也有。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瓯塑艺术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瓯塑艺术

明清时期,堆漆工艺更多应用在民间的家具日用品以及嫁妆上,以显示美观与豪华。这时期的堆漆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隐起描金,或说识文描金,是较为华丽的一种,即用漆灰堆起各类纹饰后再刻划雕琢的髹饰技法,其纹饰再加描金。隐起描金、隐起描漆、隐起描油等技法的广泛运用,使百姓对堆漆这种工艺更为青睐。

清末民国初温州的堆漆艺人谢森宝(一说“谢新宝”,温州话同音)将原来的大漆灰改用桐油灰,寺庙中的香灰改成瓦灰(粗糙的白泥灰),故称“油泥”塑。20世纪50年代,堆漆艺人谢香如又将瓦灰改为白陶土,把矿物质颜料直接调入油泥中。由于以往用的是本身就带颜色的漆,所以无法调出鲜明艳丽的颜色,而桐油透明似水,加以调色完成的作品色泽鲜艳、色种丰富、不易褪色、附着力强。堆漆工艺经过温州艺人的大胆改良与创新,形成了彩色油泥塑。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西博会金奖瓯塑作品 瓯塑《晨曦》    朱国光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州瓯塑艺术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瓯塑艺人们重新从民间汇集到一起积极创新,并试探制作瓯塑工艺品出口。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做出口工艺品,表现亭台楼阁、山水花鸟、仕女等图案。这一时期的民间艺人不仅善于堆塑、戗金、描金、绘漆,还能脱胎佛像、塑造门神等,所以表现的题材宽泛,有宗教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更多的是反映江南水乡风光,普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5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创作大型油泥塑插屏《和平之春》,为中南海会场创作插屏《雁荡山》,1971年为杭州飞机场大厅创作了《韶山》《列宁在十月》等一批现代题材作品,引起了行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认为油泥塑反映现代题材,尤其表现风景题材前景非常广阔。由于彩色油泥塑为温州地区独有,故改称“瓯塑”。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温州文化古韵   作者陈矛

1972年春,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在杭州机场候机大厅观赏著名瓯塑艺人谢香如主持创作的瓯塑大型壁画《韶山》时,给予高度的赞赏,他说:“很好,很有价值。这种艺术不要失传,要把这些艺人组织起来,还要培养新艺人,目的是使这种艺术保留下来,传下去,这种艺术品还要在国内外展览。”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使瓯塑艺人深受鼓舞,这之后,温州瓯塑工艺进入一个发展的高潮。

十几道工序,糅合“油”与“泥”的艺术

瓯塑作为传承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其技艺流程较为复杂,至今仍大体保持原有的风格,通过捶捣、搓揉将彩色泥巴一点一点地堆上去,整体工序有创意、设计、配料、拷贝、上底漆、配色、堆起、装饰(描金、描油、镶嵌、贴金等综合工艺),上光、安装、完善等。如今的瓯塑也是属于浮雕艺术的范畴,仍以传统的“纳光纳阴”浮雕技法为主,并根据审美需求,吸收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如将西方高浮雕和浅浮雕的手法有机融合,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瓯塑是彩色浮雕,但更接近于绘画,在构图与色彩上则依据中国绘画原理,同时,也吸收了油画的光色关系,还能够综合多种手法与材料的应用,促进了技法的进一步发展。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弘一法师   作者张红姬

原料的加工过程是瓯塑制作的基础,艺人除了精进自身的制作技艺,原料配制中的比例、温度、湿度、火候、时辰等也一样都马虎不得,就像烹饪一样,需要千锤百炼,熟能生巧。瓯塑制作的工具,主要是艺人自身用黄杨木制作的各种规格的“牙蹄儿”,可以将油泥压、刮成需要的形状,并用其尖端塑造各种细节,其制作技法在传统堆塑中称“牙蹄法”。除此之外,瓯塑的制作还运用到刀具、笔刷等,结合了骨挑法、刀具法、填嵌法、手指法予以辅助表现。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婴戏图  作者  雷建栲

清末民初时,温州民间堆漆名艺人谢新宝将漆灰材料改成为油灰材料,即用熟桐油与黄坭代替中国漆与瓦灰,人称“油泥”,使之制作更趋于方便与实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其学生谢香如又以白陶土代替黄坭,大胆地尝试把矿物颜料直接调入油泥中,使其色彩更加丰富,质感更为逼真,此外,改良后的原料不易褪色,附着力强,可永久保存,并可以洗刷去除。这些改良的工艺不仅大大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和应用空间,更使其从传统的堆塑工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历经千年,薪火相传

瓯塑工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的名艺人,在近现代,主要的名艺人有曾良洪、谢森宝、陈志轩、张国球、谢香如、谢巧娒、王志亭、张伯琴、王一亭、戴岳轩、陈古塞、陈松如等。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周锦云在创作

当代著名的瓯塑名艺人有:周锦云、吴小红、朱国光、曹吾庆、王志方、郑建琴、郑丽丽、李永汉、谢美芹、林棣华、郑锦华、谢锦中等,当代瓯塑中青年新秀有陈茅、张红姬、郑央凡、朱虹、钟文洁、任明霞、金素、龚林果、卢厅、董若慧、雷建栲、潘其明、李伟等。其中周锦云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小红、朱国光、王志方、郑建琴、陈茅、张红姬六人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形成一支30余名以艺术系毕业大学生为骨干的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使瓯塑艺术真正做到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瓯塑作品“雁荡山"

瓯塑工艺多以壁画表现形式为主,老一辈瓯塑艺人富有改革和创新的想法,结合了国内外不同艺术的审美元素,代表作品有谢香如创作《和平之春》(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韶山》(杭州机场),《滕王阁》《西湖全景》等;张国球创作《南海观音》《红楼梦》《西厢记》等;戴岳轩创作《百鸟朝凤》《牡丹锦鸡》等。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瓯塑是坭塑的一种,用混合了桐油的坭料来制作  瓯塑制作现场

近年来,在周锦云等行业领头人物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下,瓯塑工艺焕发了新的青春气息,大型优秀瓯塑代表精品涌涌不断地涌起,如陈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西湖天下景》、北京中南海会场的《和平之春》、国防部总后大楼《军农画卷》、外交部《雁荡山》、北京友谊宾馆《世界人民大团结》、宁夏自治区会议中心《塞北江南》、山东蓬莱阁《八仙传说》、杭州雷峰塔《西湖新貌》、安徽《包公庙》与《洛神赋》壁画及广东与宁波的《孔庙》壁画、山西《鹳雀楼》、江西《滕王阁》、北京燕山大酒店的《长江万里图》、《泼水节》、福建泉州邮电大厅的《海上丝绸之路》、杭州官窑博物馆的《南宋官窑图》、西藏拉萨体育馆的《迎亲图》、常州天宁宝塔的4层大型系列佛教壁画,无锡灵山梵宫大型系列壁画,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十善图》大型壁画,普陀山中国佛教学院《三大士图》,温州护国寺观音堂大型壁画及温州行政中心、会议中心、人大与政协大楼等大型艺术壁画陈设等,除此外,瓯塑工艺精品还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与收藏家作为珍品收藏,也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与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工艺。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长乐图  作者  郑建琴

瓯塑工艺在创作和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奉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艺思想。千百年来,这种工艺思想一直在贯彻实施,并渗透在每一代的艺人的血液里。他们视质量为生存之道,讲究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在工艺上不断创新,同时还广泛吸取中西雕塑、绘画艺术及现当代艺术理念。他们对新的技法进一步吸收完善,对构图学、光学、色彩学、环境空间学的运用愈加成熟,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的技艺基础上,不断推动着瓯塑进入一个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周锦云.《温州瓯塑艺术》.[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

吴小红 金兴盛编.《瓯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非遗寻访|与漆器相通,走近“堆起门”的堆漆工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