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
我想很多人在上课的时候都听老师说过汉字的由来,在汉字还没有诞生之前,原始先民们都是靠着结绳记事,所谓“结绳记事”就是一天当中若发生了一件大事,就用绳子打一个大的结,小事就是一个小结。
不过随着部落融合发展,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象形字就这样诞生了,相传早期的汉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虫鱼的形状、足迹创造出来的。
象形字我们了解的少,如今我们能够考察到最早的文字就是殷商甲骨文,数千年汉字经过了好几次改革、也遭遇过数次危机,清末时期,西方文字传了过来,简便的拉丁文更容易学习,因此民国出现了“废汉字”一说。
鲁迅、胡适、陈独秀都是主张“废汉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跟清末的基本格局有关,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要普及教育,但是又该如何普及教育呢?
想要普及教育第一步首先让人识字,然而汉字书写认记很难,一般的读书人都要好几年才能彻底认全,没有读过书的人扫盲更加困难,所以中国汉字成了最大的阻碍,在这种想当然的线性逻辑关系当中,留过洋的民国大师们决定废除汉字。
后来赵元任就写了《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两篇奇文来说明汉字的独立性,经过他这么一闹腾,“废除汉字”的声音少了许多,汉字保留了下来,进行了简化,同时增加的拼音,解决了人们认字困难。
上世纪7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的目的很简单,主要还是为了减少汉字的笔画,减轻人们认字困难。
1972年正式开始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在基本的《草案》当中一共收取了简化字853个,1977年二次简化完成,同年开始推行“二简字”。
我们其实可以看看这些二简字,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字体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看上去就像是日文一样,还有一些字看起来非常繁琐,基于种种原因,“二简字”推行了几年就被废除了。
不过一些人的姓氏也因为这次“二简字”的推行改变了,也就是说中国的一部分姓氏并不是古人传承下来的,而是由现代人创造出来的。
傅、付、副
傅、付都是古代的传承下来的姓氏,都能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二简字在推行时,傅、副都改成了“付”,即便二简字被取消,一部分傅姓人依旧还在使用“付”姓。
萧、肖
萧姓始祖伯益在夏禹时期掌握火种,因为开垦农田有功,其后代子孙被分封在萧地,建立了萧国,伯益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二简字时期,专家认为萧字笔画太多,就简化成了肖,大量的萧氏族人都纷纷改姓,如今肖用途也相对广泛。
蓝、兰
蓝姓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人口大约110万左右,广西蓝姓人口最多,有43万人之多,在其余各省也有蓝姓人口分布,二简字推行后,就改称为“兰”姓,如今兰姓人口也突破了100万。
汉字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二简字的初衷虽然好,但是字体就有些奇奇怪怪了,一些人的姓氏也因此改变。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70年代推行的“二简字”,虽然失败,但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