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俗话说“无画不年”,每逢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年画,辞旧迎新。目前,共有包括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等17个木版年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张张风格各异、内容多样的年画,承载的无不是中国人祈福纳祥、禳灾避害的愿景,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且不说年画的工艺、形式十分讲究,单是年画中记录的历史信息、社会百态、风物人情、时令习俗、神话传说、小说戏文等,便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有专家称其为“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图像志”。
然而,古老的年画发展到当下,面对工业产品的冲击,面对急剧改变的生活场景、节庆习俗和生活习惯、审美倾向,如何发挥优长,如何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已经是摆在年画传承人和从业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从“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到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广大年画传承人、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等充分沟通,年画系列展览、培训、研讨、再创作等活动次第开展,新创作、新作品、新应用、新传播层出不穷,年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有力彰显,全社会喜爱年画、欣赏年画并进行年画消费的氛围日渐浓厚。
年画祈愿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不少传承人探索将应用场景扩大到整个年份,巧妙刻画二十四节气以及端午、重阳、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并及时回应和展现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年画之美在时间中发酵、陈酿,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中钟爱的陪伴。
年画之“画”,也突破了“画”,年画的呈现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传统年画素材万千、形式多样、审美独特,不少传承人、国内外设计师都在其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衍生品开发、服装设计等方面。古朴的瓷瓶瓷杯、晶莹的琉璃挂件、实用的帆布包、特色的马克杯和手机壳、有趣的文化衫……在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里,杨柳青年画不再仅仅是宣纸上的鲤鱼胖娃娃,桃花坞年画的“一团和气”也更加生动有趣。经过设计开发,年画与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有了更多连接,在“新国潮”中勾画了一道亮丽风景。
年画和年画传承人也从线下走到线上,迅速出圈,实力吸粉。滩头木版年画的年轻传承人将老作坊、老器材、老手艺等搬上直播平台,一錾一刻、一印一绘,充满美的发现和享受,蹿红网络;凤翔木版年画为网络游戏人物设计形象和皮肤,受到广泛认可……经过系列创新实践,年画动起来、活起来、立体起来,深入渗透到互联网生活中。
当前这些创新实践为古老的年画找到了更多元的发展道路,也为其它门类的非遗传承发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同时,只有保有匠心精神和艺术追求,才能不至于陷于浮躁、损害年画本身;只有坚守传统工艺和技法,才能创作更具技术含量、审美高度和市场价值的作品;只有不断对传统技艺做深入研究,才能源源不断汲取发展的动力,行稳致远。
(原标题:年画涌动“新国潮”(金台论道))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年画涌动“新国潮”(金台论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