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四十年。期间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邵韦平和他所在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邵韦平,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已经是在建筑设计圈内知名的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让邵韦平感到自豪的是能从事一个与个人爱好高度融合的职业,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职业理想。
缘起:工科家庭中走出的建筑大师
出生于上海的邵韦平成长于北京,父母都是航空航天口的知识分子,父亲的专业是工程,母亲的专业是医学。这样一种工科家庭的环境,对一个孩子学习知识是极有帮助的,也从小在邵韦平的心中种下了追求技术、追求品质的种子。但在高考选择志愿时,他面临人生中一次比较大抉择:是继承父亲的工程类专业呢?还是追随当医生的母亲学医?最终,父母尊重了他自己的意愿,建筑设计成了邵韦平为未来挑选的发展方向。
对于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邵韦平解释说,“学生时期,我有个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就是美术设计。那时我总爱自己画些设计图稿。说起来,我人生中第一份设计图,是当时高考的考场布置图。”
所以,当他全面了解建筑设计这个专业时,马上就认定这是最合适自己的专业了。接下来他填报的高考志愿,全是各家著名学府的建筑系,无一例外。高考后,邵韦平如愿以偿,成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当年的新生。
建筑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在建筑系里,新生们通常会感觉比较“分裂”:既要学习基础的理工科知识,又要受大量美术训练,培养艺术感觉和审美观念。邵韦平笑着说,这是建筑设计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不同的地方。我们的本科毕业生通常会有些迷茫,他们不像其他比如学工程的同学那样目标清晰,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自己比较清楚。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展开,道路会慢慢清晰,迷茫的感觉会被驱散。
那时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在业界是比较特殊的,有种海纳百川的格调。相比较而言,同济建筑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强,也更鼓励创新。从教师队伍的构成就可见一斑: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甚至不同国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设计风格。当然,源自德国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实用主义风格在这里影响很大,建筑系的教学楼就是典型代表。
多种多样的设计风格不仅让邵韦平大开眼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它塑造了邵韦平后来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践行和提倡的包容、创新的设计理念。
1984年,邵韦平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加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干就是37年。这个时间段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间段相重合。对此,邵韦平十分感慨,他总结道:“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风格普遍是比较粗放、简陋和僵化的。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了。对于中国建筑界的巨大变化,我们是经历者,也是推动者。”
在发展和变革为主旋律的时代潮流中,邵韦平从一名普通的建筑系毕业生成长为北京建院的首席总建筑师,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进化:三个代表作品三段历程
中国首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每天都接待着熙熙攘攘的客流,位于朝阳公园南路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和位于CBD地区的中信大厦每天都沐浴着新的阳光。这三座著名建筑已经被圈内圈外说得太多了,但在邵韦平口中,它们有与众不同的意义:这代表了三段历程。
T3航站楼:打开新的大门
“2003年T3航站楼的设计是我们第一次和国际上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师合作,当时的外方是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这次合作对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首都机场T3航站楼
诺曼福斯特,国际著名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获得过全世界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学位与奖金。他于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1983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94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他是众多学术团体的成员,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教学和讲学。
邵韦平介绍说,那时候我们国内的建筑设计过程感觉是“上个时代”的:通常设计一个建筑分为建筑、结构、设备、电气这几大环节,每个环节各管一摊。各自画好图纸后一起“对图”,有对不上的地方就会相互“打架”,然后有一方或几方作出妥协,修修改改,形成方案,非常粗放。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设计过程是高风险、低效率和碎片化的,拼凑感强。
在和外方建筑师合作T3航站楼项目时,我们发现他们的建筑师的整体感觉很强,对整个设计的控制是非常入微的,对建筑空间和使用者感受的深层次的引导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过的。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首都机场T3航站楼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成功后获得好评无数,但对于邵韦平和北京建院的建筑师团队而言,更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新的路。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原创与融合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亮相的那一批享有盛名的建筑群体中也是非常闪亮的。“对国内建筑师来说,凤凰传媒中心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挑战。因为业主要求必须由国内建筑师来设计。最终,我和北京建院团队的方案获得了成功。”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这座建筑在当时被称为是“明天的建筑”,其外形借鉴了数学中著名的“莫比乌斯环”,它所呈现出的现代感一直被多数人津津乐道。但邵韦平更强调它在现代感的外形中,融合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业主凤凰卫视集团的标志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取材于三星堆的凤凰神鸟图案。这个标志有互相转化的意思,和太极图形的内涵一致。这层内涵能够完美融入到莫比乌斯环的形式中去。”此外,建筑中的中庭设计、既围合又留有开放的部分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转化”、“天人合一”观念。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邵韦平一直主张的一体化理念在其中得到体现。从整体造型到室内设计、从工程结构到各项配套设备是一体的,而整个建筑和周围环境也非常和谐,成为一个整体。他介绍说“在这个建筑中,我们为它打造了一整套完整的设计逻辑,包括结构、表皮和装修,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这样一种控制方式,在我们以往的设计中是没有的。”
“一体化理念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师不能仅仅做设计,还要有大局观,要有组织能力,能将各方面专家组织起来,在一个开放的模式下发挥强强联合的作用。”
中信大厦:高质量营造的技术与方法
2018年,中信大厦建成。做这项设计时,邵韦平一直主张和推崇的设计理念趋于成熟,关于数字化、关于一体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
“在设计中信大厦的时候,我们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多专业、多部门协同工作的建筑信息平台,高效、准确、科学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达到建筑整体性能的协调统一。”
近些年,邵韦平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推广数字化设计平台。他认为,数字化设计的出现,给一体化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实现基 ?梢运担这是几十年里最大的一次进步。
邵韦平介绍说,数字化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扔掉图板,用电脑软件做平面化设计;二、在平面化的设计平台上协同,可以大量减少错误、漏洞和空缺,并能实现设计师们的相互学习;三、在三维立体的数字化平台上协同进行一体化的设计。目前,我们已经可以达到第三阶段。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大部分还停留在一、二阶段。不过我相信,这必然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建筑设计的三个趋势
对于目前建筑设计行业涌现出的新事物、新概念,邵韦平表现出一种非常理性的接受态度,比如3D打印,比如光伏一体化。他认为,新的材料、新的理念的出现一定会改变建筑设计行业,但对于建筑师而言,面对新事物时仍然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新概念去做设计。建筑设计体现的是建筑师的理念和审美,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冬奥村人才公租房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经历了学习、借鉴阶段,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我创新涌现出来;同时,也仍然遗留着不少粗放、简陋和形式主义的毛 N蠢唇何去何从?在一次讲座中,邵韦平谈了他认为的三个趋势:
第一:细节创造品质
细节应该通过思考新技术、新材料的建构方式得来,好的细节不一定带来好的建筑,但是好的建筑不可能没有好的细节。建筑师想要追求精品设计并在文化上有所作为,就要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把它当作省事的过程。诗一般的建构是建筑师的重要品格之一。
第二:技术革新带来机遇
虽然技术不是建筑学的全部,设计师需要在一个更广泛的框架内对技术进行策划和构建,使之能够丰富和拓展参与者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但不能否认的是,技术是通向建筑真实世界的唯一道路,也是面向未来建筑的重要意义所在。
第三:数字化是发展方向
数字技术只有被用作整合设计、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工具时,它的潜力才完全实现,而不应只是用作抽象的、静态的造型工具。动态的数据模型应用将是未来塑造高性能建筑的基础,这方面的发展不仅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吻合,北京建院和邵韦平工作室也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实践经验,有着丰富建树。
面对未来,邵韦平极有信心地表示,可以预想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建筑行业将会有更令人激动的建筑美学诞生!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邵韦平:建筑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