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的天安门,充满烟火气的胡同,让“外人”捉摸不透的北京方言和儿化音,令人“闻”而生畏的豆汁儿……出生于1995年的纸艺结构师施镇宇带领“作书”团队,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了以“北京”为主角的立体书,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触摸老建筑的每一块砖瓦,感受北京的温度。
“起初,我们打算用8页立体结构展现8个北京地标建筑,因为耳熟能详的故宫、长城本身就是北京的‘名片’。”随着对北京的了解越来越深,这个想法被施镇宇自己否定了。“这样太单薄!这本书不仅是客观记录,还要让读者感受到北京的温度。”
于是,施镇宇选取了8种有代表性的北京文化:城门楼子、胡同、四合院、寺观、非遗、美食、戏曲杂艺和北京话。他掰着手指头细数,同仁堂展现历史感,胡同体现烟火气,布鞋手艺传递工匠精神……
书中再现了1669年(清康熙八年)的同仁堂。书页翻开,厅内摩肩接踵的顾客、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妇人、沿街叫卖的小贩纷纷“立”了起来,门上还挂着同仁堂历代恪守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不仅是个微缩建筑,更多的是‘重现’了老店百年前的光景和故事。”施镇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晚报》作为胡同中的代表性场景,也出现在了插画里。“我在串胡同收集素材时,时常能看到摇着蒲扇的老大爷,坐在胡同口翻着《北京晚报》,那种悠闲的感觉,在其他大城市很少见,特有生活气息。”常年在南方生活的施镇宇被这一幕“击中”,并将其保留在了书中。
施镇宇还创造性地在四合院房檐边加上了LED灯,打开开关,就可以静享夜晚的胡同。暖黄色的灯光从四合院内透出,这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一下就有了温度,静谧而温馨。
用立体形式呈现老北京,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历经坎坷。施镇宇和插画师郭思岑参考了千余份北京资料,绘制了上千幅画稿,反复试验修改了上千次,耗时两年多才完成了这套可以随时打开的“北京”。
“单是戏曲杂艺一处场景,就经历过6稿设计,修改了一百多处。我们先后设计了《白蛇传》《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几出京剧剧目,最终确定了场景性强、传唱度高的《霸王别姬》。之后还要推敲人物细节,调整人物形态、面部表情,考量各部件组装起来后衔接是否合理,实验一张开书页能否‘吃得下’繁复的折叠……就比如虞姬手中的剑,如果再往外偏一点点,书合上时剑就会露出来。”施镇宇说,“返工,再返工,是创作的常态。”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师悦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 邰绍峰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打开北京!95后纸艺设计师带你换个方式逛胡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