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文化 上观新闻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读书无禁区,宽容有情有爱,终圆书商旧梦;知道有师承,溯往无雨无晴,俱是阁楼人语。”1月10日,出版家、文化学者沈昌文在京逝世,享年90岁。

沈昌文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长期执掌文化杂志《读书》,他的出版经验对当下有何启示?1月18日,“书商的旧梦——追怀沈昌文先生”小型追思会在长乐路上的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出版的本质属性,决定它连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文化强国离不开出版强国,“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应该看到沈公等前辈出版人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做出版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他们身上好的出版理念、把出版对社会的正向推动作用发扬光大。”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6月考入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他曾回忆,“这以后就跟文化、跟新闻出版业务搭界了”。当年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就位于长乐路。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1951年3月,沈昌文从上海前往北京进入人民出版社工作。对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他一直念念不忘。2019年夏天,沈昌文最后一次来到上海,参加上海书展《八八沈公》新书发布会,他说:“不忘初心,上海就是我的初心。”回到长乐路,沪上学术界、出版界人士以此向沈昌文的“初心”致敬。

“老沈开创了中国编辑界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没有特定立场、没有固执角度的人,办出了一个百花齐放、自由争鸣的杂志。”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表示,作为出版家,沈昌文最大的好处是他没有“墙”,没有自己的偏见。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沈公最令我钦佩的一点,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冲破重重阻力,想方设法出版好书、办好杂志,为社会进步作奉献的本事和智慧。”中国出版协会副主席陈昕说,沈公的另一个本事是广交学界友人,借用外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联书店的人文风格是沈公从陈原先生那一辈继承下来的,夏衍、吕叔湘、钱锺书、金克木、黎澍、李慎之等文化名人支撑着《读书》和三联,他们笔端下流淌的人文气息成就了三联。上世纪八十年中期以后,一大批青年学人聚集在三联的大旗之下,提升了《读书》和三联出版物的现代学术思想水准。沈公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他的组织才能、包容态度和服务作者的办法,使三联得到不竭的文化资源。”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沈先生眼光远大、宽容,关爱年轻人,能团结吸引有不同想法的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晓原表示,在《读书》的办刊理念中,沈公强调对文本的美学追求,这使得《读书》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一点值得今天的办刊者学习。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出版不单是和书打交道,本质上说是和人打交道。在这一点上,沈昌文先生堪称模范。孔子说有教无类,沈昌文做到了有交无类,而且在交往过程中显出了难得的见识力、判断力、亲和力。为了做成书,他可以屈就、宽容、顺从,可以屈己从人,这里头有很大的学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表示,沈公有学术编辑所没有的很大的长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一位“暖男”,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一个特别的出版人。

“沈先生就像一个庙会、集市的主管,在其中充分体现了自由、美、高尚的道德,他的谦逊、包容、润物细无声的气质,激励我们继续做事、继续畅想。”真格基金创始人、草鹭文化董事长王强说。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上海书店出版社副社长孙瑜说,沈公留下的精神遗产就像一个既能发光又能发热的火炉,作为后辈最重要的就是更好地传承,把出版工作尽量做得更好。

“借用《艺术的故事》里的一句话,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风尚就像旗帜,你看见旗帜在飘,实际上是风在吹。沈公做的就是风的工作。”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说。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读书无禁区”,追思沈昌文:他没有墙,就像风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