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口古铜色陶质米缸。米缸高61厘米,腹围167.7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7厘米;鼓腹、曲径、圆口、竖条花纹。
这是一口农家常见的米缸,陶制的缸体上挂着土釉,上面还留有一条狭长的裂缝。这口陈旧斑驳的米缸为何会被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
时间回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1927年9月24日,秋收起义部队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几经转辗来到了江西莲花坊楼乡的甘家村。当地群众以为又是军阀部队来了,青壮年害怕抓丁纷纷往山里逃跑,其他人也都躲了起来。工农革命军进村后一个人都找不到。
这时,部队已经断粮,战士们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村子西头传来了炊事员兴奋地喊道:“班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原来在一间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缸,里面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到瘦得皮包骨头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得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先填饱肚子。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炊事班班长,严肃申明革命纪律,并责令部队务必照价赔偿。因为没有那么多银元,部队临走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并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叫陈娇枝的年轻妇女。陈娇枝是个年轻的妇女,当时正要分娩,只好躲在又破又黑的柴房里生下了一个男孩。陈娇枝的丈夫也躲了起来,但并没有躲远,他惦记家中的爱人和孩子,部队一离村他便回到家中,看到米缸上放着一床棉絮,缸里原来剩下的一点米不见了,但有张纸条,上边写着:“对不起,我们刚到你家找不到人,把你们的米拿去吃了。给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
从此,这口米缸便成了传家宝。解放后,陈家翻了身,添了新家具,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了个缝,陈娇枝用桐油掺石灰补了补继续用。
1969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派员到莲花县甘家村征集文物时,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4年,这口米缸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米缸依然立身在井冈山博物馆里,无声地解说着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绝处逢生、由弱变强伟大转折中所蕴藏着的深刻道理。
责编:李一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百年百物|陈娇枝的米缸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