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听名校名师 讲中国史

文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的概念从何而来?秦汉制度对于现在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哪个时期被塑造的?外族政权统一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或许大家都能说上个一二,脑袋里有些模糊的概念和答案,但并不能准确描述。其实这些问题并非历史专业问题,而是一些人文基础问题。近些年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冲突,常常让我们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和动摇,其实在根上也影响着我们自我认同的自信。而这种低自信往往来自我们对于本国历史文化了解的匮乏,很难在匮乏的知识中找到肯定的来源与支撑的信念。

《新雅中国史八讲》甘阳 侯旭东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设的一门3学分的本科生通识课“阅读中国文明”,希望以大学为根基,向广大学子普及我国的历史基础知识,让学生们在未来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面对挑战。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就是由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杨念群,八位中国史专家从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文明创造讲起,为学生们开展全景式的中国文明阅读欣赏。而今这八位专家的课程,被集结成《新雅中国史八讲》一书,希望将此次通力合作的珍贵内容向更多的学子、读者们传播。

在本书的序中,主编甘阳就说道,他自2017年全职任新雅书院院长后,就常和历史系教授侯旭东筹划着这门课程。这说来容易却颇有难度,现在的学生对历史大多不感兴趣,而历史又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作为基底,所以这门通识课该如何开确实有些困难。不过,在阅读本书期间我们不难发现,主创人员对于其中的内容设置还是比较用心的。首先,虽然书中各位老师讲的内容是按照时代划分的,但绝对不是断代史,而是基于通史的标准而讲究这一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对于后世的影响。再来,就是地域不仅限于中国,很多的横向讨论跨越国界,使中国的历史放在全球化的观念下进行理解,尤其对于外国作者写的中国史研究更是多加侧目,通过世界看中国。这两点重要因素也让书中的内容,既通俗易懂,又以今人关心的角度切入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甚至一些问题太过于平常我们都从未留意。

从小问题着手,从冷僻的角度去看中国史的发展,以小容大,是这本书的显著特征。在第二讲“奠基时代:秦汉”中,就有这样一个小问题“制造‘农民’:帝国的舞台谁来撑”,农民是制造出来的?或许很多读者从未想过,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尤其是与游牧民族的常年战争更是加深了我们农耕为本的印象,这往往让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农民的出现没有什么可值得探讨的,农耕民族的基础不就是农民吗?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问题?但在书中这一讲中,侯旭东教授为我们提出了疑问,并引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在秦汉大一统制度下,国家通过律令与官僚统治国家,而国家的管理基础就是把百姓改造成农民。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劳役赋税的提供者,它们支撑着大一统帝国的舞台。在侯旭东教授看来,虽然农民很早就出现了,但把臣民主体改造成农民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才普遍开始的进程。这个进程和当时持续的战争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那个时代,百姓可以选择的生计类型很多,并非只有种地一种。古代中国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地广人稀,在战国时期北京一带竟然也是资源丰富。《战国策·燕策》中就记载着苏秦将北京地区比作“天府”,虽说是奉承的话,但也是有事实根据的。现在把北京比作天府之国别人还以为你在说笑话,当时北京这种天寒地冻的地方尚且如此,可见当时中国资源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不耕种也不怎么愁粮食,因此让他们踏踏实实守着一亩三分地耕种一辈子,显然不现实,唯有靠国家强制才能达成。

在国家层面如果百姓的生存不用依靠国家,那国家的形式也就会瓦解,自然所谓的律令、政策便难以推行。因此改造百姓成为农民,老老实实持续为国家提供赋税,就需要政策和法律的依据,而除此之外暴力是唯一的手段。在这里不得不回看商鞅变法,他通过一系列的政令,将农耕生产与百姓自身的生存关联起来,如果勤奋努力就可以免除徭役,如果懒惰贫穷就会祸及家人。通过各种奖惩将百姓全面控制起来,战时杀敌晋爵,平时努力耕织。在战国时代,因为各国都处于战争的紧张状态,一国通过制度成功,其他国家则纷纷效仿,因此在当时整个大环境下各国都在进行着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毕竟是抹杀人性的,注定过程是极为漫长的,这一改造过程直到唐代初年才算完成。而在这期间无论是文化还是官僚管理,通过道德、政治、舆论等多方面改造百姓。当然百姓也常常逃亡、抵抗,有些成为流民,有些甚至偷渡到国外。一个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农民起义,周期性地出现,往往一旦成事响应者迅速凝聚,短期就能达到惊人的规模。这其实也与这种对百姓的改造关联很深。

仅举此一例,我们便可看到这本书的特点。虽然此讲着重于秦汉时代的历史,但讲述人皆以发展和延续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一问题从战国时代发端到初唐定性,而后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强化、反复。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民生、军事、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其他因素,还需要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进行大量阅读。而这本书在序言中,则将每一位老师推荐拓展阅读的书目一一列在课程需求中,让读者在普及阅读之外,从问题找书,进行深度理解。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夏安

流程编辑 邰绍峰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听名校名师 讲中国史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