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隆重开演。自2015年首演以来,这部作品已经在全国范围巡演超过380场,堪称陕西人艺的看家之作。
全程陕西方言,看剧甚至要配上字幕,这种原汁原味呈现原著的方式,不仅丝毫没有影响到观众的热情,反而让观众融入关中大地的时代悲歌中去。
1月14日开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来到剧场,从装台、排练再到正式演出,从细节着眼,试图还原这部好评如潮的话剧魅力所在。
14日早上9点,装台师傅们早早来到剧场,开始安装景片。
使用大量可拆卸、可移动的预制件是《白鹿原》置景的一大特色。高频次,高强度的演出,需要很高的装台效率。
这些装台师傅也随着剧团走过了全国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同为陕西本地的师傅们对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白鹿原》刚开始巡演的时候,他们在侧台常看到热泪盈眶。
从一开始的装台需要两整天时间,到现在大半天就能完成,数百次的反复训练加实战让装台师傅们不仅将工序流程熟稔于心,在专业美术指导的帮助下,还练就了修补景片的技能。
《白鹿原》的美术设计出自名家之手。在该剧的创作阶段,整个团队就深入到关中地区的古村落,去研究和复刻当地的建筑样式。在道具的制作上也使用了较为先进的乙烯涂料,手工在泡沫塑料上雕刻的花纹刷上涂料以后,即使站在景片的面前,都有非常强烈的乱真之感。
晚上七点半,演员们一下飞机便直奔剧院,开始走台和试光的工作。
来不及先去酒店办入住,一路奔波饭也没来得及吃上一口。演员们到了剧院后抓紧时间吃了个简单的盒饭便准备开工。
开始工作之前,演员们在现场开了个短会。受疫情影响,剧团不得不临时决定搁置接下来北京的场次。为了减少带来的损失,演员们在上海演出完,统一坐卧铺回西安,这一决定获得了演员们热烈的反响,大家用掌声表达了对剧团的支持。
老演员王北龙已经年逾八十,在剧中饰演冷先生。虽然一路舟车劳顿,但他和年轻人一样,展现出了满满的元气。
八点半,演员们换上戏服,开始走位、调光。长达三个小时的剧目,置景道具的调度十分繁复,根据演员走位进行调光的过程也比较复杂。
逐渐夜深,忙碌了一天的装台师傅和奔波了一天的演员都难掩疲惫的神色。
1月15日,《白鹿原》将于晚上七点半在文化广场准时上演。下午,演员们早早来到剧院,开始了演出前的热身和排练工作。
合成导演王康带领演员们对词,加深角色的表演记忆。
下午参加排练的是《白鹿原》中歌队的演员。歌队是戏中的一个巧思,并不是唱歌,而是一群白鹿村中隔三岔五聚在一起聊闲篇儿的村民。这些村民八卦、自私、情绪亢奋,对村中的大事小情,人物关系起到了介绍和评论的作用,是白鹿村的舆论场。
演员在台上排练,剧院的保洁师傅时不时上台喷洒消毒药水。疫情期间,剧院对防疫消毒的工作做到了事无巨细。
下午五点,演员们陆续更衣,进入化妆间,开始演出前的造型准备。
装台师傅们在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饰演白灵的女演员在一旁熟悉舞台。
后台,饰演白嘉轩的老演员蒋瑞征带领化完妆的歌队演员们对词。这个上台前的小排练既为加深演员的角色记忆,也是为了把演员们的情绪提前调动起来,提早进入角色。
晚上七点半,演出准时开始。陕西人艺版本的《白鹿原》非常忠实原著,无论是剧情、人物造型、场面道具,都力图在保证原著得到充分还原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
剧中的光线十分昏暗,甚至前排观众看清演员的表情都比较费劲,给人以一种十分压抑之感,但光线的层次感却十分丰富。舞台监督陈龙飞介绍,这是为了表达那个时代暗无天日的社会面貌,帮助观众将情感带入作品。
侧幕,演员们全神贯注,看着舞台上同事们的表演。
晚上10点50分,演出完成,演员们上台谢幕。不出所料,迎接他们的是长达数分钟的热烈掌声。
1月15日-17日,《白鹿原》在文化广场连演三天。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三场演出成为春节前看《白鹿原》最后的机会。
另外,由于陕西人艺在2021年度即将开启的一系列新的创排计划,该作将于今年封箱。因此,《白鹿原》真的是看一场少一场了。
这部感动过许多观众,也影响了演员们人生的作品,曾获得原著作者陈忠实先生高度的评价。
白嘉轩的饰演者蒋瑞征对记者说,在作品创排之前,陈先生曾表示,“不要请大牌的明星,就让咱陕西的娃来演。”这部没有大牌明星和流量加持的正剧可以获得今天的口碑,无疑倾注了创作者们无法计数的情感与心血。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四刷上海依然一票难求!陈忠实推崇的这部方言版《白鹿原》有何不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