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在新中国成立前,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
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演唱大歌时,不需要配器和指挥,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既完整又完美。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复调结构与表现手法。侗族民间有传统的歌班、歌队组织,每逢节日或歌队出访或迎接歌队来访,以对唱“大歌”而获得声誉。歌班演唱时,领唱与众人合唱相结合,分出高低音声部,其完整的多声部结构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完美的民间合唱,被誉为“天赖之音”。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刘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至宋代,侗族大歌已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有关于“仡伶”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在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大歌的内容,通常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如果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嘎所又被称为声音大歌,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嘎嘛被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嘎想又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嘎吉又叫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
词曲结构主要分为一曲多词类,一词一曲类、一词多曲歌。是侗族大歌数量最多的一类,经典侗族大歌,都属于这一类歌;一词一曲类,是数量较少的歌种,这类歌一般不用于对歌演唱,主要用于欣赏;词多曲歌是侗族大歌里数量最少的歌,是侗族大歌发展过程的种变异形式。
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征: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分成歌头、歌身、歌尾。歌头与歌尾相互照应,将歌身镶在中间。歌词简练,以突出和展示曲调声音美为主的“声音大歌”。“声音大歌”尽管歌词简单,曲式却同样复杂多变而庄重严肃,听之似乎更抒情完美,意味深长。侗族大歌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2008年侗族大歌分别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众低独高”是侗族大歌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侗族大歌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侗族大歌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侗族大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