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化 左岸枫

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

相信八零后出生的人,大抵是不会对余秋雨这个名字陌生的。即便是不知道《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也有可能在语文课本上学过他的《道士塔》。

余秋雨先生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不可小觑,金庸曾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有着自己独特、充满诗意的故事。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饿着肚子读饱书

1946年,余秋雨出生。他的童年是在乡村里度过的,乡村虽然清贫,但仍充满快乐。母亲从上海来,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余秋雨的汉字启蒙,便是源于母亲。

4岁时,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有几十本课外书,书本内的知识像蜜糖一般诱惑着学生。

然而,几十本书是没办法同时借给几百个学生的,于是老师便让他们写毛笔小楷字,说是写到一百个,就能借一本书。他后来回忆,正是用写字换借书,才让他对书充满恭敬,不敢胡乱糟蹋。

11岁时,为了他的学业,余秋雨一家举家迁居上海。在上海,他四处打听,找到了一个借书方便的图书馆并办了张借书证。

时值困难时期,人们吃饱饭有些困难,而图书馆离余秋雨家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常常走到一半便饿了。等他到图书馆的时候,闭馆时间也差不多到了,馆里的书似乎不太好带出来,于是他常常饿着肚子在图书馆里读书。

年少时饥饿的阅读,是他后来文化之旅的坚实脊柱。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一个走得最远的文人

余老先生曾承认自己是走得最远的文人,他也喜欢走来走去。

1992年,余秋雨在事业上一片辉煌,有人称他达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巅峰。面对几个省部级职位升迁的征询,余秋雨拒绝了。拒绝升迁后,余秋雨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辞去院长职务的信件。因为他要去大西北,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阳关"了。

余秋雨的辞职信递交了22次,每次都原封不动,一一驳回。到第23次的时候,余秋雨先生甚至说自己愿意接受开除公职,放下一切。上级见他心意已决,最终批准。

于是,46岁的余秋雨,创造了别具一格、充满诗意的辞职,进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世人当时不会想到,这一段前无古人的寻心之旅后来创造了当代文坛的巨大轰动。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所谓阳关在何处

辞职后,余秋雨孤身一人从西北出发,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

北有玉门、南有阳关。阳关是汉唐时期内地与西境通商的必经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无数文人骚客借阳关寄托自己深藏在心、百转千回的情感。实际上无论是古文献还是诗歌对阳关的位置描写得十分不准确,只知道有着阳关大概在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不远处的记载。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余秋雨先生就是在这种已知线索十分稀少,过程可能会凶险万分,结局也许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未与任何专业人士作伴就独自去了西北。他曾在书中记录过,只身一人的他为了寻到阳关故址,多次询问也多次无果。对于这个仿佛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地方,似乎是无人所能知晓的秘境。

一路风霜坎坷,直到遇上一位老人,似乎知道一点有关阳关的位置。老人劝说他路远险阻,风雪呼啸,为了一块石碑实在不值得。但是余秋雨没有因此回头,向老人道过谢之后,便继续迎着风雪前进。终于,苦苦寻找、坚持不懈的余秋雨找到了屹立于荒漠中的石碑,上面赫然刻着四个大字——阳关故址。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到阳关时,他虽做好准备,却依然被这天地间的孤寂所震撼。曾经这里有着来往不绝的人马,也可能有过那么一时的繁华盛景,见过战旗猎猎作响,骏马萧萧作鸣......但现在都被尘封在黄沙之下,寂静无声,仿佛告知世人,前世种种已成过往、再也寻不着。

他在自己的《文化苦旅》提到自己当时的感受,内心无比感慨,只觉得只言片语真的很难描述当时的场景。

余秋雨这次险峻的出游,也是写作之路突破自我的旅程。他将自己在路上的随笔感悟寄给了编辑朋友,开始连载自己的"文化苦旅"。

后来,他将《文化苦旅》出版,当时震惊散文界和文化界,人们将这本书称为"大散文"。余老先生也曾说过,他指的"苦旅",有多重苦味,浅显的、深刻的,尽在此书中了。

贾平凹后来评价他:是难得的人才。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珍重。在他的笔下,赋予文字灵魂,赋予风景思想,才让这一章章的散文有了如同历史般的厚度。每一粒黄沙、每一片绿叶、每一滴水都仿佛记载了跨越时空的提问:你从哪里来,做什么,要到哪里去?

时代变得太快,我们的视线似乎一直停留在不过巴掌大的小黑盒子里,幻想也停留在妖魔鬼神的打斗中,于是就这样心甘情愿被束缚。很少再有人说,要去寻找心灵,只身前往那里,也逐渐少了很多愿意为文学奉献的人。甘心停留在原地,是那时文学作家不敢想象的,倘若不从井里跳出来,又哪能知道,文学的天空是一望无垠的。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文学,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弃掉糟粕中成长。比在一扇木窗内空想更重要的是,脚踩大地,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出自己的文化之旅。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贾平凹:难得人才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