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古代的许多大文人都喜欢喝酒,苏轼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喝酒的原因有很多种,就像是网上流传说吸烟能够给男人带来心理慰藉一样,喝酒也同样是一种慰藉吧,所谓“借酒浇愁”,就是此意。除此之外,生活中正常的交际需要喝酒,与两三知己相遇畅谈通宵,这时候也需要酒。
我是那种一喝酒就会脸红的人,这几年在外面朋友也都照顾,没有喝醉过,一直还挺庆幸的,然而在几个特殊的场合,碰到特别聊得来的朋友,心里也是希望能够一醉方休的,那种感觉相信你们也曾经有过。
我们说回到苏轼,苏轼锋芒毕露的进入官场却突遭横祸,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自己在政治上的所有努力全都化作了梦幻泡影。被贬到黄州,工资低加上自己之前花钱大手大脚没什么积蓄,苏轼过了好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平日里不曾正眼瞧过的猪肉也成了珍馐。
然而黄州,也是苏轼之所以被称为“苏东坡”的地方。
【临其诗境】
苏轼并没有被这个命运的玩笑压垮,他以自己的豁达消解了心中的不平,在自己住处旁边开垦出一篇荒地,安下心来做着农事,那片荒地,名为东坡。
有关苏轼后来的一切传奇,都以此处为起点。也是从此时,苏轼天性中旷达的一面更多的表现了出来,有时候“布衣芒鞋轻胜马”,行走在阡陌之间,泛舟于山水之上,携三五好友吟诗作赋,恬淡而快乐。
某一天,苏轼照常出去闲逛游赏春景,一直到晚上也没有回家,路过一酒家,于是就坐下痛饮,一直喝到迷迷糊糊。
摇摇晃晃地走出酒家,乘着月色漫步,偶然来到了一处溪桥之上。月亮照在溪水上,泛起一阵一阵地银色波浪,抚平了苏轼心中的焦躁与茫然。
苏轼沉静下来,解下鞍马,盘腿坐在了桥上,醉意上来,渐渐睡去。一觉醒来已经天光大亮,擡眼四望,乱山如簇,溪水泠然,恍然间有非处尘世的错觉,于是诗兴大发,在桥柱上写下这一首《西江月》。
【经典原文】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宋代〕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条分缕析】
上文所讲的故事正是这首词的小序,说起来给词加序也是在苏东坡这个时代才兴盛起来的做法,之前的词只是用来抒情,叙事尚且不多,就更不需要背景了,到苏轼这一代人提出诗词一体,人们才开始用词来写自己的生活,才有了记叙背景的小序。
我们从第一句看起。
第一句是苏轼走到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两个叠词的运用便将这里美好的夜景完全展示出来,“弥弥浅浪,隐隐层霄”,在苏轼朦胧的醉眼中,一切都是朦胧摇曳的,沾染了一层仙家境地的气息。
本来就是醉醺醺的,看到这样美景自然也就克制不住了,于是赶紧下马,鞍解到一半就匆匆放下,醉意上涌,只想在这一篇仙草之中睡个好觉。“我欲醉眠芳草”,正当人类的少年时,与自然母亲是没有距离的。
慢慢坐下去,看到了溪中景象。“一溪风月”,这几个字用的恰当之至,夜有凉风,有月光,伴随着溪水的泠泠作响,更加让人怜惜,于是回头管教自己的马匹,不要破坏这一溪琼瑶。
做完这些,这才回头慢慢解下鞍来,斜着枕在桥柱上睡着了,再一次醒来,已经是杜宇报晓,天光大亮。
如今的现代人也喜欢野外,在荒野中搭帐篷看星空,只是比之苏轼的醉眠芳草,终究还是少了些什么。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苏轼喝醉酒在桥边睡了一夜,醒来后题诗桥柱,短短8句成千古名篇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