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良”风靡一时,几乎人手一件,在哪都可以看到因的确良做的衣服,的确良是一种合称纤维织物,用它做的衣服耐磨、不走样,容易洗、干得快,为什么后来却不见了?
的确良属于“dacron”的粤语音译,但广东人喜欢称呼对方为靓仔、靓妹,因此广州人写成了“的确靓”,的确良最早是出现在广东地区,而当时的北方人又不懂“靓”是什么,所以就变成了“的确凉”,不过他们又觉得这布料穿在身上并不一定凉快,于是“的确良”这一名就诞生了。
但化纤布料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价格很贵,比棉质的布料还要贵上不少,因此一件的确良衬衫还曾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而在1976年到1979年,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化纤设备,虽然在现如今,全面制品才受欢迎,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老一辈的人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当时,通常是到了新年,家里面就会添新衣,而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并且那时候得拿着布票购买布料,因此大家都觉得能印染出鲜亮色彩、结实耐用的的确良非常好。
作家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就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情景:刘巧珍穿着米黄的短袖上衣,深蓝的的确良裤子去与高加林约会,而刘巧珍的一生打扮也确实惊艳到了高加林。
七八十年代,穿着的确良去见人,那就表明这个人的心里很重视,因为的确良价格不菲,但又心痒痒,就算排队半小时也得买一件,据了解,1982年时,一件女士的确良外衣,是15元的价格,但那时候上海一级工的工资是42元,不过从1983年起,的确良的价格就开始大幅度降低了。
此外的确良面料受到男女老少的欢迎于当时的审美也有关系,改革开放之前,绿军装是时尚的打扮,少有颜色鲜艳的布料出售,改革开放后,年轻人个性张扬,就容易被色彩鲜艳的衣服迷住。
吃、穿、住是人人不可忽视的三个问题,众所周知,建国后,我国度过了一段物资匮乏的年代,住、吃、穿都是一步步解决的,的确良能够风靡全国,也与物资匮乏的时代有关。
那时候大多数还是用布票买布,回家自己缝纫,所以家家都有缝纫,姑娘们也都会做布鞋,但是在1971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才4300万担,全国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棉布量为21尺6寸,因此为了腾出棉花用地,增加粮食、蔬菜种植土地面积,于是大量化纤设备运进了国内。
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穿衣也已经不成问题,现今你的身边还有旧衣服给弟弟妹妹穿的情况?人们自然就舍弃了穿在身上不贴身、冬天不抵寒、夏天透气性差的的确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几乎人手一件,后来怎么消失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