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深秋时节,收到上虞文联寄来的《上虞文学十年(散文卷)》书稿,白纸清卷,素朴洁净。
打开目录,虞山舜水扑面而来,乡土人文历历在目;故乡的风情风物、历史的岁月钩沉,伴随着世事随想,仿佛又回上虞老家走了一遭。
读着上虞作家的散文,望着窗外潇潇飘落的黄叶,突然很想念我的父亲。
父亲是今年8月28日凌晨走的。之前,父亲虽然早已不能说话,眼睛总是闭着,但我每次去看他,在他耳边大声地叫他,他的眼皮会轻轻抖动;我给他洗脸、擦身、掏耳朵,他眼角会流出眼泪;我用指甲钳铰去他苍白的指甲,用手指轻轻揭掉他腿上、脚踝处,蝉翼般轻薄的干皮,他全身会抖动。这让我相信,父亲的脑子其实是清醒的。
父亲不能说话之前,最后一次离开医院、出门远行,是2012年夏天回家乡上虞。那是虞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上虞陈溪乡落成,上虞政府和陈溪乡派人来杭州,专程到医院看望父亲,邀请父亲参加纪念馆落成典礼,同时也希望父亲回家乡看看。那一次,父亲用颤抖的手,为纪念馆碑石题了词,并写下了一段见证陈溪乡抗战历史的碑文。
父亲当时已九十一岁高龄,身体状况起伏不定,稍有不慎,就会炎症感染,而每次感染引发的高烧,都是到鬼门关走一遭,这对风烛残年的老人,无疑是致命的。医院坚决不同意父亲出行,说,我们必须对袁老的生命负责。而一向对自己身体小心翼翼的父亲,这次却一反常态,执拗地一次次向医生请求,说这可能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故乡,恳请医院放行。最后医院要我们子女到医院签下“生死状”,出了问题,后果自负。
那一次是我陪同父母回上虞的,我曾经多次回家乡故里,但对陈溪却不太了解,对父亲这回拖着病体一定要来陈溪,心中也并不是很理解。
到达陈溪乡的时候,我被那一方美丽的土地惊艳到了。放眼望去,四周苍山峻岭,满坡修竹茂林,山不那么高,却出奇的秀;溪不那么长,却格外的清;乡野不那么的大,却特别的幽静,别有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气韵,苍劲而森然的厚重,安谧中透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
父亲下车伊始,就被陈溪乡父老乡亲的亲情包围,腈纶的红地毯虽然简易,却从山下一直铺到通泽大庙,欢迎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孩子们给父亲戴上了红领巾,年轻小伙子擡起了父亲的轮椅,穿着艳丽服装的乡叟妇孺簇拥在父亲身边……
父亲像被打了强心针似的,他从轮椅上站起来,颤颤巍巍地要下地自己走。马上有人左右搀扶着父亲,父亲居然在他们的搀扶下一直走上通泽大庙,并在大庙前的“虞南抗日根据地旧址揭碑仪式”和“虞南抗日纪念馆落成典礼”上,激动地挥舞手臂,声音高亢地讲话。
大庙前,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正面是父亲的题词:虞南抗日根据地旧址 袁啸吟题 二0一二年五月;石碑背面,则是父亲在医院里写下的碑文:
通泽大庙系后人为纪念春秋战国爱国将领灵姑浮而兴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共宁绍特委与上虞地方党组织十分重视虞南山区的抗日斗争。一九三九年秋,派遣战时政治工作队进驻虞南,在陈溪大庙设立队部,以十九都为中心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发动千余群众在大庙内和上虞的国民党反共顽固派进行说理斗争取得胜利,由此推动基层组织在虞南纷纷建立,民众抗战激情日益高涨,建立了虞南抗日根据地,至抗日战争后期,十九都已成为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的后勤基地。
九十一岁老叟
当时政工队长 袁啸吟
二0一二年五月
典礼结束后,我陪父亲参观了纪念馆,这才了解到,陈溪这块内敛低调的土地,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战后期,新四军浙东纵队根据华东战事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长期以来打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开辟了新四军后勤基地,设立了“九厂两院”,九厂是: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皮革厂、棉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制鞋厂,两院为:新四军浙东医院和浙东鲁迅学院。自此,陈溪乡这个在中国抗战版图上恐怕找不到标识的小村落,勇敢地投入到了汹涌澎湃的夺取抗日斗争最后胜利的洪流中。
我没有想到,小小的陈溪,却承载过这样重要的革命历史使命,为抗日战争做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更没有想到,平时少言寡语的父亲,在上虞这块热土上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让他和家乡的血脉永远无法割断;我终于明白,一位苍老衰弱的耄耋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撑着病体,重回故乡!
而看了这部《上虞文学十年(散文卷)》,不仅让我对故乡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父亲对家乡的眷恋情深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更产生了对上虞这一片故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可以说,这部书写上虞的散文卷,可以充当我深入探究上虞的向导。
在上虞作家的笔下,既有红色土地上的风雨烟云,也有藏匿在青山绿水中的革命故事;既有陈溪乡抗日根据地,也有丰惠镇北撤纪念馆;既有浙东新四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许嶴战斗”的还原呈现,又有上虞闻名遐迩的重要历史事件“大围涂”的回顾记录……
同时,这部散文卷,还搭建了一座人文积淀深厚的历史活态博物馆,既带读者探访了真正的青瓷文明发源地,也让读者走近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军事基地;既使读者对大师们云集在此讲学过的春晖中学充满敬畏,又对电影奇才谢晋先生的故里满怀向往……
更让人流连忘返,口舌生津的,是那些描写风情风物的篇章,故乡的老樟树、河边的抽水车、母亲的酒冲蛋、手工的苋菜梗,还有荸荠、茨菇、蚕豆粽,汤圆、年糕、松花团……故乡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满满的乡愁萦绕不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读懂上虞的活地图。
我心安处是故乡,虞山舜水入梦来。期待你们写出更多更好吟咏家乡故土的篇章!
袁敏,作家、编辑、出版人。
浙江上虞人,曾就读于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暖心教育读本《蒜头的世界》、纪实文学《燃灯者》等。近年来,相继在《收获》杂志开辟“知青专栏”《兴隆公社》、“关注教育专栏”《燃灯者》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0年在《收获》开设教育专栏《燃灯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晚潮|虞山舜水入梦来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