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历时两年的局部整修,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恢复对社会开放。全新亮相的《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以及《关羽身首魂尊》专题展因为加入了互动和多媒本展示,吸引了参观者们的目光。
23日早上10点,历代帝王庙博物馆的门口就很是热闹,不少大爷大妈在扫码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前几天听说今天要恢复开放,就赶紧让儿子给我预约,今天一开门就赶来了,想看看到底有啥新变化。”家住附近的于大爷说。
据了解,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时期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及名臣的皇家庙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正殿“景德崇圣殿”祭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代的188位帝王,东、西配殿从祀79位功臣名将。其独有的统一多民族帝王祭祀体系,彰显了中华治统政权更迭、主权延续的历史特点。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期间,曾先后完成了学校搬迁、文物腾退、建筑修缮以及向社会开放的历史工程。近年来,因庙内部分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糟朽。2019年5月,在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性的原则下,北京历代帝王庙文物修缮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对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景德门、景德崇圣殿、东配殿、碑亭、祭器库、钟楼等16座单体建筑进行了局部整修。今年11月修缮项目顺利竣工。“不仅完成了对文物建筑本体的修补和提升,更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和保护的最大化。” 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副主任于淼表示。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现场发现,与历代帝王庙同步重新亮相的还有《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展览从“三皇五帝”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揭秘姓氏与中华人文始祖之间的关系,介绍姓氏在中华民族交汇融合中起到的凝聚作用,利用图示化、数字化的展现形式与观众分享历史上经典的家规、家训及家风典故。最吸引人的是加入了“魔墙”展示技术,整面墙上,“跳动”着由“三皇五帝”所衍生出的200个姓氏,随意点击一个姓氏,就生成一个对话框,再输入自己的姓氏,就可以“寻根问祖”,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由来、郡望分布、宗族楹联、家风家训等内容,而这些内容还可以生成二维码,扫入手机后可以慢慢回家研究。“噢噢,原来我们是来自姬姓!”一位参观者一边寻根问祖,一边频频点头。“咦!怎么没有我这个姓!”另一位参观者有些失望,于是工作人员上前解释,姓氏有一千多个,“现在我们只纳入了200个,我们会一步一步丰富姓氏的种类。”
据了解,恢复开放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将采取实名制网络分时段预约的参观方式,每日预约人数为400人(上、下午各200人),约满为止。观众可通过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公众号进行预约,参观时需持预约凭证、出示健康宝实时健康码、接受体温监测,均未见异常后方可入馆参观。目前仅接受个人预约,暂不提供团体预约。同时,将采取志愿者义务讲解、公众号语音导览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参观服务内容,使观众能够更方便、更准确、更详细地了解历代帝王庙的历史文化。
“十三五”以来,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高度重视老城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建筑“解危、解放、解读”。启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52处,总投入45亿元,实现完全腾退32处,腾退居民1872户,居民腾退比例达到92%。开启集中连片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启动沈家本故居、京报馆等一批文物修缮工程,广福观、福州新馆、林白水故居等文物建筑陆续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创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模式,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及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向社会发布了包括歙县会馆等7处腾退文物建筑在内的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活化利用计划旨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寻求更好的文物利用和保护方案。据悉,目前首批活化利用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恢复开放 触击“魔墙”即可“寻根问祖”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