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人物|傅高义:这位哈佛的“中国先生”,走了……

文化 上观新闻

人物|傅高义:这位哈佛的“中国先生”,走了……

“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义(1930-2020)离世了。”12月21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讣告中写道,“他是我们中心真正的守护者,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们将缅怀他。”

对于全球的中国观察者而言,傅先生的去世令人备感突然。近来,这位耄耋老人仍然牵挂着中美关系等议题,并为改善两国关系积极建言。在许多人看来,傅先生是美国少有的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学者,他的离去可谓学界痛失。

学识渊博

据悉,傅先生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未就先生离世做具体说明。

回顾一生,学术是傅高义身上的一个关键词。

1930年,傅高义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一个犹太家庭,1950年从俄亥俄卫斯理安大学毕业后曾在美国陆军服役两年,后来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社会学,并于1958年获得博士学位。

1960年,傅高义出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并于1961-1964年在哈佛大学就中国语言和历史展开博士后研究,由此开始了他与中国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之后,他一直留任母校,并于1967年晋升为教授。

1972年,傅高义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此后分别担任东亚研究协会主席、国际关系中心美日关系研究计划主任等职务。

还有资料显示,1995年左右,傅高义曾短暂离开校园,前往克林顿主政的白宫,担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东亚情报员。

然而,傅先生最重要的身份仍然是学者,曾获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颁授的多个荣誉学位。

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科学荣休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权威、著名社会学家及东亚研究专家、美国亚洲事务顶级学者……很少有人能集结这些标签于一身。

还有评论称,傅先生是近几十年来对现代日本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声音之一。

由于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傅先生于1996年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奖,1998年获日本文化协会奖,2008年被授予哈佛研究生院世纪奖章。

相比傅先生的学术成就,外界对其个人生活知之甚少。据悉,他的妻子夏洛特·伊克尔斯是凯斯西储大学人类学教授,两人1979年结婚,育有三个孩子——大卫、史蒂文和伊芙。

“中国先生”

在中国,Ezra F. Vogel这个名字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他的汉语名字傅高义却在华语世界广为人知。

在哈佛,他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这不仅源于傅先生深耕中国研究,更源于其与中国的直接往来。

1987年,应广东省政府邀请,傅先生花了8个月时间研究广东省自1978年率先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将此写成《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

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赴哈佛大学演讲,傅先生负责接待、介绍。

自2000年退休后,傅先生倾力撰写《邓小平时代》一书,并于2011年成稿出版,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应,被视为向西方客观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力作。

2013年,傅高义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日本第一”

傅先生与日本也颇有渊源。20世纪60年代左右,傅高义曾在日本生活两年,学习日语,并对当地中产家庭进行实地调研,

结合其访谈和考察,傅高义于1963年写成《日本新中产阶级》。其此后所著名《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更被视为了解日本崛起的经典,该书日文版出版后旋即成为西方学者关于日本社会研究的畅销作品。

“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他写道。

著作等身的傅先生亦撰写了《亚洲四小龙》、《日本仍然第一?》、《重整旗鼓》、《朴正熙时代》等。有评论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理解促成了他的后期作品。

在此过程中,傅先生也在中国和日本结交了许多朋友。据悉,他自1958年起每年至少到访东亚一次,曾于亚洲度过逾六年光阴,经常在亚洲各地以中文及日文讲学。

谦逊温和

2018年冬,是本栏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世界观栏目”)最近的一次对傅先生的专访。当时,系着藏蓝和墨绿相间的斜纹领带、讲一口地道中文,88岁的傅高义给人谦逊温和、不露锋芒的印象。

一开场,傅先生便夸赞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不起”、中美建交40年“非常成功”,并表示中美关系可能会有麻烦,但相互分不开。当时,高龄的傅高义依然思路敏捷,侃侃而谈。

敌视——好奇——友好,陌生——相识——熟悉,这是数十年来他以学者、官员等身份参与中美各领域交流的切身经历;也映射出过去40年中美关系从隔绝、到接触、再到相互依存的发展轨迹。

当时采访结束后,傅先生穿上浅褐色的长风衣、戴上贝雷帽准备离开,俨然一位英姿飒爽的中年人模样……

牵挂中美

数十年来,傅先生始终牵挂着复杂、起伏的中美日关系,并就促进中美、中日关系发展建言献策,包括在哈佛大学等高校组织有关中国问题的讲座,对中文好、对中国研究有一定基础的年轻学者进行定向培养。

去年8月,傅高义与美国务院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等人执笔,在美国媒体上发表一封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本月初,傅先生还以视频形式首次参加中国香山论坛。

美国的“知华派”,从早期的斯诺、费正清,到后来的史景迁、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再到如今的兰普顿、沈大伟、李侃如……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傅高义,这位哈佛的“中国先生”的离去,可谓学界痛失。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人物|傅高义:这位哈佛的“中国先生”,走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