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边陲与海外的沉香尚未大量进入内地,故内地以香草为主,如兰椒、芷、桂等植物。汉武帝执政,击溃了匈奴并统一了西南,盛产沉香的边陲地区进入了西汉版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大量的沉香开始流入内地。基督教-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九节提到:“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结合圣经中,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人约瑟在耶稣的十字架下,运用他们的影响力,得著彼拉多的允准,把耶稣的身体领去,用尼哥底母带的一百斤香料合力料理耶稣埋葬的事。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埋葬君王才能拥有的规格,这也足以说明沉香的价值在圣经形成的时候也是很高的。
汉成帝永始元年,宠妃赵合德赠给赵飞燕的贺礼中就包含沉香。《梁书》中:“林邑出沉木香,土人斫断经年,积以数年,以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本草纲目·木一·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中记载:“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𠰷香。”
在古代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中,沉香因其生成不易、采集更难、香气雅致,而拥有“香木中的钻石”之称,奇楠也被称为“沉香中的钻石”。自从沉香走进了中华文明,历经漫漫岁月,沉香便成为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萌芽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也更是为后人研究古代朝代更迭、经济繁荣、祭祀礼仪、僧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自汉朝起,皇室祭天、祈福、礼佛、拜神、室内薰香,沉香为重要香材。而沉香之所以老和佛教扯上关系,是因为传说佛祖降世时有三大异象: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奇香飘逸。于是古代的僧人们就把沉香当做贡品,其中以奇楠最为珍贵,收藏供奉于寺庙之中,以敬神灵。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洋马来赤土国王赠送隋炀帝的一尊沉香观音,因突遇风浪翻船而沉入淮河。数百年后也就是明朝万历期间,有缘被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进士,官拜布政使)督漕淮上,疏浚河道时意外打捞,“遂敬谨奉归沪渎建阁供奉”,遂有数百年来蜚声海内外的潘家祠堂“沉香阁”,故赵朴初欣题“南海飞渡沉香大世宝阁”。
在中国,沉香被皇室、皇族大量使用在饰品及建筑装潢上,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相传关公大意失荆州之后,被吴将俘杀。孙权恐刘备与诸葛亮复仇,派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意欲嫁祸,曹操知其计谋,又敬关羽忠义,命人以王侯之礼,将沉香木雕刻为关羽的身躯,与首级一同埋葬洛阳城南,即目前关林所在。
到了隋朝,挥霍无度的隋炀帝杨广,每到大年三十,都要在宫殿里设数十个“火山”,每一座“火山”都是由数车沉香堆积而成,是为名副其实的香料山,火焰数丈高,香飘数十里。沉香产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喜欢温暖多湿的气候。海南古时被称为香州,据古籍记载,宋、明、清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以盛产沉香而出名,《述异记》云:“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异香,往往不知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香乘》记:“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迨炀帝(炀帝杨广公元568-618年)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
唐朝,宫中大臣之家多有沉香亭、沉香阁、沉香柱、沉香床,人们用香炉烧沉香,取久之不散的香味,驱宫内阴秽之臭气。沉香亭,专供唐玄宗和杨贵妃纳凉避暑的地方,位于西安兴庆公园。历史记载它全部是用名贵木材沉香木建成的,故称"沉香亭"。诗仙李白曾在此处给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诗:“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北宋丁谓(966-1037)的《天香传》是目前位置较早的有系统记录中国用香的文献,文章中保留了北宋真宗时期香药贸易中所有沉香、乳香等香料的来源和产地等原始材料,对后人制作香谱有极大影响。文人对香味“味清且长”的品评标准,也是他最早确定的。所以,这可以说是研究宋代香学和借鉴当时经济发展很有说服力的资料。丁谓成为副相后,深入宫廷生活,得到了很多宫廷中用香秘方,如祈雨用香、各种繁琐礼节用香,自己也存攒了很多香料,这些都被他记载下来。晚年因为获罪被贬到海南岛,亲临沉香产地,深有体会,率先对海南沉香进行了评鉴,建立了海南沉香的地位,并且总结了海南沉香的特质,如只在冬天开采、不妄采伐、黎母山所产为最好,还将那里的沉香分成四名十二状的等级,提出了生香和熟香的说法。熟香:又称脱落香是自然成香。《天香传》文中所称“生结香即生香。生结者,取不俟其成,非自然者也,生结沉香,品与栈香等。生结栈香,品与黄熟等。生结黄熟,品之下也……。”
换言之,丁谓的四名十二状可视作熟香与生香两大系统。丁谓评定熟香优于生香以“既所禀不同,而售者多,故取者速也,是黄熟不待其成栈,栈不待其成沉,盖取利者,戕贼之深也。”,“海南岛深峒黎人,非时不妄剪伐,故树无夭折之患,得必皆异香”。丁谓是第一个从香的烟、气、味提出品评的人,建立了一个评判体系。他分析了海南香和大食沉香的不同,发现海南沉香所烧的烟温润且直,味道还很清雅、不燥。他之后的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是著名的品香高手,对海南香也很推崇,他俩之后的论著基本没有超过他们的论述范畴。众多香谱也赞美海南沉香,包括黄庭坚所创的香方,坚持只用海南沉香。
鉴真大师九次东渡,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给日本传入了薰香和香文化,寺院是天天都香烟弥漫,朝廷则在举行典礼时焚香,也将沉香文化同时传播到日本。香文化从寺院走向王宫贵族,他们学起“唐人”做法,经常举行“香会”。室町东山文化时代,香道文化盛极一时,与茶道、华道(也就是花道)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活动之一。奇楠沉香在焚烧后可以令人神闲气定,心旷神怡,气质高贵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最贵的香叫“奇楠”沉香,而日本则称之为“伽罗”。在日本,品鉴伽罗是品香的最高级别,古语云:“今生闻得奇楠香,三世修来善因果。”
明代的释今无在《钟秀才秉三以奇楠香坠赠别诗以谢》:“珊瑚风急岛门秋,握手论交笑便投。玄理共君看鸭脚,名香赠我过牛头。 蛮中土物南方贵,海国朋情世外留。每到溪桥三伏际,素纨摇曳想风流。”一诗中友人以珍贵的奇楠香坠赠送予他,为表恩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之后每看到友人赠送的奇楠香坠,闻到一缕奇楠香,就能想起当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画面。
沉香除作香料外,同时也是十分珍贵的药材。古人认为沉香可以独用,也可和其他药一起入药,从汉末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宋代的《本草衍义》到明代的《本草纲目》都对沉香有所记载,沉香因其理气调中、壮阳除痹、行气止痛、纳气、平喘,偏治肾脾虚寒之疾,通关开窍、畅遂气脉,广为中医所用。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 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 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脾胃,益气和神。治气逆喘急,大肠 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本经逢原》对沉香的配伍有较全面描述,“凡心腹卒痛、霍乱中恶、气逆喘急者,并宜酒磨服之;补命门、三焦、精冷,宜入丸剂。同藿香、香附,治诸虚寒热;同丁香、肉桂,治胃虚呃逆;同紫苏、白豆蔻,治胃冷呕吐;同茯苓、人参,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治命门火衰;同广木香、香附,治妇人强忍入房,或过忍尿以致转胞不通;同肉苁蓉、麻仁,治大肠虚秘。昔人四磨饮、沉香化气丸、滚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气散用之,取其散结导气也;黑锡丸用之,取其纳气归元也。但多降少升,久服每致矢气无度,面黄少食,虚证百出矣”。
沉香收藏也是非常热,能够进入收藏的沉香非常少,奇楠尤为稀缺,堪称“一片万钱”,可以说市场供应不求,价格一路飙升,一件收藏品,几年间已升值数倍。
虽然中华沉香文化在古代发展到很成熟的状态,但是晩清时期,由于时局不稳,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当时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致使香文化也在那时进入了一个艰难发展的时期。由于社会的持续动荡,影响了香料的采集,使得沉香成了十分金贵的奢侈品,薰香也就逐渐走向没落,只是保留在了祭祀活动之中。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 ——达摩祖师
沉香也正如人一样。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磨炼才能成长,在艰难中成就自我。沉香如果没有经历风吹雨打,雷电劈击、昆虫侵扰而受伤,也不会形成伤口经过时间沉淀而结香,沉香树也终究只是木头而已。沉香文化在中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诸多往事,一时也无法谈及完整。而时至今日,我们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沉香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留下更多故事供后人长谈。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浅谈奇楠沉香的前尘往事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