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文化 不加糖的柠檬酱

王阳明估计所有朋友都认识。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一生文有“心学”,武有平定宁王叛乱。这样一位全才,他所讲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取几点了解。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有坚毅的品质。而对于这一点,王阳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一个人要是想成就大事,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不然,生命就会浑浑噩噩,没有目标的人生不会成就任何事。就算是工匠,没有意志不够坚定也学习不到什么。当然,这里面当然有王阳明的局限性。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还是对管仲的“士农工商”误解的时代。本来管仲是把人民分成了几个职业,结果慢慢的就变成了等级。就算王阳明再厉害,也不可能跳出这个时代的思想。所以,他也有工匠与士有区别的思想。跳出这个思想,王阳明说的话并没有错。

而对于王阳明则从小就立下了志向成为一个圣贤。当初王阳明跟从老师学习,问老师:“什么是天下一地重要的事。”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登科做官啦!”王阳明反驳道:“读书是为了学圣贤。”读书学圣贤,这样的话在一个少年当中脱口而出,真的也是石破天惊。在王阳明看来,读书登第只是外在的成功,只有学习如何做圣贤才是内在的修养,这样便是永垂不朽。在王阳明思考和实践中,他也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解决问题。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王阳明说:“笃信固亦是,然不知反求之切。”

既然王阳明想要学圣贤,就开始了到处求学。王阳明觉得做学问有老师的指点固然好,但是只有自己感悟才会探究的彻底。很多故事证明,求人真的不如求己。

有一个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菩萨撑伞走过就想跟菩萨一起走。就说:“菩萨普度下众生吧。”然而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无雨,应该是你普度我吧?”书生马上走到了雨里说,现在我们都在雨里了,你可以普度我了吧?菩萨说:“普度你的是伞不是我,你还是去找伞吧。”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虽然是个佛学故事,但是给了王阳明的答案。神佛也好,圣人也好。

虽然他们可以给人以强大的寄托,但是没有了他们有志向依然可以获得成功。

而后就引出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就是对于事物的了解,行就是将思考清楚明白的东西付诸实施。

正所谓“三思而后行”。不考虑就行动就会出错。对于孔孟思想,王阳明认为要身体力行,不可以只是流于口头,把他背诵下来并没有任何作用。而过多的想也没有好处。过多的思考,过分的追求万无一失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越来越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偏离轨道找不到重点。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唐代有捕蛇这一职业,蛇胆和蛇心都是良药。但是正如《捕蛇者说》一样,捕蛇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有一次,三个人来到了四川捕蛇。这其中一人比较鲁莽,没有思考就进山了。几天都没有回来,因为他已经死了。因为他不懂蛇的习性,也不会捕蛇最后命丧山中。

另一个人每天站在村口,几次往前走几步都没有进山就退了回来。最后徘徊无数天也没有进山。

最后一个年轻人深入考虑捕蛇和解毒的问题,与村民交流。进入山中后几天都没有回来,当很多人都觉得他已经死在山中的时候他竟然出来了。他捕了很多蛇,最后卖了很多钱成了一个富商。

思考和行动是人一生的问题,两者必须平衡。否则,轻者败家败己;重则妨碍到国家。而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的观点。

王阳明说:“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如果你认为是思考和实践是有先后的话那就错了。在王阳明看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认识和实践不可分离。只有在实践中深刻的了解所学的知识,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实践来检验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比如曾国藩。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曾国藩自然是熟读兵书。兵书上说“粮草未动,兵马先行”,所以曾国藩的湘军是当时待遇最好的。这样,更多人想要加入湘军,自然就可以多了选择。如此,曾国藩除了士兵素质高,还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学了兵法就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又验证了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而对于“知行合一”徐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有人知道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但是当他们做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这回事了。这也就是说知与行明明是两件事嘛。”

对于这个,王阳明给他举例说明:“你这已经不是知与行的本体了,私欲阻碍了他。你看到了美女就喜欢,看到了臭味就厌恶。而不是说你看到美女后,才有喜欢的想法。闻到臭味就已经讨厌了,不是闻到后才有了讨厌的想法。比如一个嗅觉失灵之人,你把臭味放到他面前,他也不会觉得特别厌恶。”

也就是说,知道和不想是两回事。他没有在实践中体会臭味,当然不会觉得是臭的。这才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认为知道而不采取行动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其中的道理。坐享其成的人并不理解“有付出才有回报”。就算是知道了,也并不知道这里面的深意,否则就不会不行动了。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明代学者张溥有一个独特的方法读书,他的读书方法叫“七焚法”。每一次他读书都要反复七次,把书抄一遍,然后将它朗读一遍,然后烧掉。这样重复七次,直到把书彻底的读透了算是为止。

就这样,王溥成了一代学者。有好方法实践了发现很受用,就会继续实践。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不行动就是零。好比一列火车,当他停下来的时候,一个木块就可以将它彻底卡住。然而当他行驶起来,就是一堵墙也拿它没有办法。王阳明时常用写字来比喻。

我要写字是“知”,提笔写字就是“行”。想要明白一个字到底如何写,只有实践才知道。

王阳明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每个人的人生就如同走路,不同的人走出不一样的人生。遇到困惑就自己去解决,慢慢就能弄清楚自己的答案。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五代时期有一个画虎的名家历归真,他从小就喜欢画虎。但是别人却认为他画的是猫。他为了摸索画虎的真谛,就跑到深山跟猎户见真正的老虎,然后临摹。他所画的老虎便越来越好。最后他的老虎画的栩栩如生。之后他又游历名山大川,从而成为一代大师。

王阳明从小就按照他父亲的指示读书。然而王阳明却觉得读书不一定是为了科举当官。所以王明阳十五岁到居庸关骑马,十七岁开始研究程朱理学,最后又潜心专研心学最高境界。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才得以悟出心学最高境界。所谓“知行合一”乃是人的决心。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讲了什么,能影响中外学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