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常想缺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否定,就会少犯错误多进步。因此,不妨多一些“自以为非”。
一个人要成长进步,最大障碍就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劝、看不到别人教训,全凭直觉而非事实行事;好大喜功、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志大才疏、目闭耳塞;总认为啥都是自家的好、自己做的都对。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往往会造成“积非成是”,既自欺,又欺人,使“非”更非,后患无穷。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人,头脑清醒,善于自我革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性自觉和高度自律的思想境界。“自以为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怕丢丑失面子,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自以为非”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一种勤于反省的自我批判精神。如果一个人富有自我批判精神,多“自以为非”,进而不断改“非”,则对自身成长大有裨益。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越是成功越不能自以为是,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多看自身不足。据《柳青传》记载,作家柳青曾写过一部近10万字的作品,因为自己不满意,最后亲手烧掉这部作品。吴冠中在艺术追求上始终坚持高标准,对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常付之一炬。其年表中记载有他的烧画经历,其中一次就烧了200多张。他的解释是,要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柳青、吴冠中的这种自我否定,是他们在文学和艺术上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以为非”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多进行自我批评,有接受批评的诚恳态度,别人才会真心实意提出反对意见。一事当前总是持自以为是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别人就很少提出批评、甚至会曲意逢迎。少一种不同意见,就少一个备选方案;少一个对立面,就少一次纠正片面和错误的机会。如此,不利于形成理性认识,不利于科学决策。
“自以为非”是一种改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要想自己的工作让人满意,首先自己应努力做到无可挑剔。自己不满意的多了、改进了,别人不满意的自然就少了。给自己多挑毛病,别人就可能少挑毛病。人的成长进步是在不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对工作多进行理性剖析,带着挑剔的眼光查找漏洞,堵塞漏洞,才能少犯错误。人人都应敏于反躬自省,勇于“自以为非”,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纠正。
“自以为非”也是党员干部加强修养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党员干部多一些“自以为非”,让其成为一种习惯,经常自觉对标党章党规党纪找缺点查不足,就能始终让自己保持思想纯粹、党性纯洁、作风纯正。
(来源:2020年12月15日《解放军报》,作者:刘奇山)
监制/李小标 责编/刘文韬 编辑/陈蓉 制作/穆菁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成长进步要多一些“自以为非”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