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团,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称呼,也带有一丝战争硝烟的味道,更让人想起那“敌后武工队”和“前线文工团”。
的确,淄博也曾经有个文工团,它就是现淄博歌剧舞剧院的前身。
1960年8月,在山城博山的北岭村,淄博市文工团成立了,它是以淄博市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巡回演出团为班底,以淄博师范、淄博六中和博山区文训班的部分学生文艺骨干为主组建的。
初建时期就进团的谭立才老师现在已年过八旬,他回忆道,当年的文工团驻地就在三座大窑和几间简陋的平房里,只有二胡、竹笛、三弦、笙等十几件民族乐器,下乡演出的交通工具也是靠着几架马车和地排车,就是在这这种简陋的设施和艰苦的条件下,80多名团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了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展现家乡的巨大变化,反映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演出当中。
首批团员中有:王鸣、王会新、顾珣、丁荣茂、孟宪栋、潘昆龙、付冠明、谭立才等(都是我市知名的艺术家),他们排练出了《血泪仇》、《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夺印》等一批优秀剧目。淄博文工团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业余宣传队”而向专业文艺团体的蜕变。
1961年淄博市文工团曾改名为淄博市歌舞团,当进入到6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气候的改变,淄博市歌舞团恢复了“文工团”的名称。
1969年淄博文工团由博山迁来张店,临时驻扎在老人民剧场(青年剧院),1977年又迁至现在的共青团西路(今淄博市歌剧舞剧院)。
淄博市文工团也在70年代后,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该团先后从青岛招收了三十多名乐手和演员,充实了文工团的实力(这也是为何淄博文工团里青岛籍团员特别多的缘故),演职员也达到了150多人,西洋管弦乐队也随之而组建,这种编制的乐队在我省地市级的文艺团体中也是凤毛麟角。
指挥王鸣、丁荣茂老师精湛的指挥技艺和组织能力,使文工团的演奏和表演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尤其是以排练演出了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小刀会》、《草原儿女》、《沂蒙颂》为标志,使淄博市文工团跻身于全国知名艺术团体的行列之中。
当年由孙波老师创作并表演的舞蹈《老矿工登讲台》在当年也是荣获国家奖,轰动一时,遐迩皆知。
改革开放后的文工团还曾顺应潮流,编排流行歌曲、乐曲和舞蹈,进军有“东方百老汇”之称的上海大世界,连演数周,轰动上海滩。也曾化整为零,南下广东驻场参演,在文艺团体的改革发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1986年,淄博市文工团经过整改,重新更名为“淄博市歌舞团”,2000年根据我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淄博市歌舞团再次更名为淄博歌剧舞剧院。
更名后的淄博市歌剧舞剧院乘势而上,不断求新谋变,开拓发展,集中编导力量,以齐文化为依托,创作出了大型原创舞剧《齐风·韶韵》、《齐风·甫田》,并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建团60年来,歌剧《江姐》已成为了该团的保留剧目,也是“镇团之剧”,1965年首演,今年他们又五度复排这部红色经典剧目,并进行了全国巡演,歌剧《江姐》里面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张凤娟说:“演江姐是我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净化和历练,我要向老文工团的前辈们学习,演好英雄江姐,传承红色基因”。此次《江姐》的全国巡演为弘扬红色经典,宣传淄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淄博歌剧舞剧院还吸引企业资金,借助社会力量,组建成立了“淄博泰玺交响乐团”,这又为淄博文化大市的创建做出来一份新的贡献。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淄博市文工团转业到地方的一批演员和演奏员,还继续充当着文化的使者和传播者:张永平,七十有二,当年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十几年来为淄博市的交响乐团的创建和发展,奔走呼吁,身体力行,功不可没。谭立才,淄博市文工团的元老,八十多岁了,还在老年大学担任教师,并在几个业余乐团里担任指挥。李云龙,文工团里的管乐演奏员,几十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管乐演奏学生,有着“淄博管乐教父”的美誉。李德水、于少敏,在不同的区县,带领组建了业余乐团,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辛劳付出。王朴琴,已近八旬,还在为我们淄博的非遗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发展尽着一份力。
这正是:
回首当年文工团,已是花甲六十年,
激情岁月成往事,再奏华章谱新篇。
——写在淄博歌剧舞剧院建院60周年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淄博曾有个文工团!到今年整60岁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