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三江源的希望

文化 青海日报

编者的话

《中华水塔》是我国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以自己在青藏高原的亲见亲闻为书写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2020年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中华水塔》将目光聚焦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思考并讲述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动人故事,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了这里的生态面貌与生态价值。该书出版之后,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报“江河源·读书”特辟专版,刊发省内外作家、学者的书评与微心得,以便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亲近《中华水塔》。

三江源的希望

《中华水塔》书影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推动着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问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华水塔》就是其中一部。这一次,他进入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那片宽广辽阔而神秘奇异的山地原野,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发源地的生态问题,一边艰难地行走,一边进行认真的调研考察,以一个作家独有的目光与思考,讲述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揭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现状,传递了深厚的情感能量和思想力量。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三条江河被称为孕育中华民族生命的母亲河,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斗争和发展命运的血脉。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母亲河,就是守望我们民族的好日子、好时光。这个道理认识起来并不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因为曾经违背、无视这个道理而不断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中华水塔》在引言部分就摆出了翔实的案头资料,文中对人类良知的失却和责任担当的无力,表示了深深的痛心和理性的谴责,并确立了作品的问题导向意识。

三江源的地理环境、生活形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在作家的眼前展开:在日月山唐蕃古道上,他跨越时空,寻到了十几个世纪以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足迹,还原了青海湖最短也是最重要的支流尉迟川“骑马过河踩死鱼”的原始生态模样,与今天的青海湖的生态现状进行鲜明的对比;在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的生态敏感区星宿海,作家得知仅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星宿海一半以上的海子就在天地间蒸发了,变成了荒滩和沙窝子,有些地方的河流还出现断流现象,紧接而来的便是没完没了的沙尘暴;而被称为“天神后花园”的雪山脚下,到处是旅游者留下的垃圾,环保志愿者们不得不请求过路的司机帮忙,顺路将垃圾带出保护区;在楚玛尔,作家看到由于狼、熊、狐、鹰、雪豹等高原动物大量被捕杀,高原鼠兔没有了天敌,故而无节制地繁殖,导致草原上到处是鼠兔的洞,并在地下连成片,造成草场的严重退化;进入可可西里,作家的情感似乎变得悲壮起来了。这里是藏羚羊的天堂,千万年来安宁而平静。然而有一天,为商业利益所驱使的犯罪分子突然闯了进来,对藏羚羊进行了血腥屠杀,使这一物种几近灭绝。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那就是英雄索南达杰,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世人对可可西里的关注。国家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藏羚羊种群得到了保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坦率地说,任何一个作家,当他思考生态环保题材的时候,都是忧心忡忡,甚至有些悲观的。《中华水塔》也不例外,作者对三江源深情而忧伤的基调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事实上,这种基调并非全是愤怒谴责的悲观情绪,而又带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带着敢于思考探索的态度,更是带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去寻找在这样一个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从人类曾经的严重过失中看到人类正在努力进步。也许,这种思想探索通过一部作品还无法完成,但却能够使作品原本忧伤的基调,透出动人的诗意,从而使主题思想具有诗或散文一样的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描写的那些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经受着生态危机折磨,勇敢自觉地站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守望母亲河源头的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就成为作品表现的最大亮点。他们是三江源的守护者,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建设者。有了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思想立意就超越了一般性的环保题材的作品,从而有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共和县林业站的工程师郭增鸿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这里治沙栽树。为了找到一种能在这荒漠干滩上生长的树种,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可以说,他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度过了一个个艰苦的日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在几近绝望的时候,那几株乌柳树在沙窝里挣扎着,意外地存活下来,并且抗住了风沙。如今,这个树种在这里撑起了一片绿荫。荒漠上最缺的是水,郭增鸿便发明了一种“水钻造林”的方法,从而治理了三万多亩的荒漠。面对四百多万亩的荒漠,他要走的路虽然还很长,但他心里充满着希望。

桑杰是当年部落的好猎手,擅长猎捕藏原羚(白屁股),作品描述了他当年猎杀“白屁股”的情景:“只要那斑白色在沙丘间一闪,桑杰一枪打过去,几乎百发百中。”过去他一直为自己而骄傲,现在却感到特别恐怖。一想起来就心痛。如今,他已经以赎罪的心态成为“白屁股”最忠实、真诚的保护者。共和盆地像他这样赎罪的猎手很多。于是“白屁股”又多了起来,它们安静地吃着草,再不用担心有猎枪对准它们。

隆宝湖的“鸟人”文德江措,他永远用望远镜警惕地望着每一个进到隆宝湖地区的人,生怕有人对这里的黑颈鹤心存不轨。只要被他盯上,他就用非常粗暴严厉的态度进行驱赶。看到他现在风餐露宿的粗犷模样,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小学老师。实际上,他在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护鸟员保护黑颈鹤已经30年了。每年黑颈鹤产卵孵化的季节,是他最辛苦的时候,他得日夜守候。除了防范偷猎者外,还要防范其他天敌来偷蛋。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发现人类能否与鸟类建立和谐关系,关键取决于人是否有爱护野生动物,与之平等共处的心态。

穿着一身绛红色袈裟的果洛周杰致力于高原雪豹的保护,被人们称为“雪豹喇嘛”。他原来对雪豹知道的并不多,在一次偶遇远渡重洋来考察的近80岁的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乔治·夏勒博士后,他才知道雪豹的珍贵,体悟到自然生灵的重要,开始追求人与动物之间那种“灵魂相遇”的崇高境界。于是他加入保护雪豹的队伍,成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者。科学家吕植则被誉为“雪豹妈妈”。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参与雪豹保护活动,还不断动员当地牧民群众一同参与,协调好民生与环保问题,努力设计建造一个个“生态特区”。她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杨欣,一个充满激情的长江探险漂流者。当长江漂流成为历史以后,他就来到了源头地区,转身成为一个民间环保人士。30年来,他不断成立专项民间环保组织,展开了许多项目,如自筹资金建立可可西里第一个自然保护站,接着又建立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等。还有读法律的硕士研究生张海洋,他志愿来到唐古拉山回收垃圾。他和志愿者每天把收集来的垃圾打包,动员路过的司机们把垃圾带出保护区。这项工作开展得很艰难,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

这样的人物故事在作品里还能读到很多。也许,从整个环境保护大局来看,他们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这些弱小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意志和动力。他们汇集在一起,延伸开去,就是一种心系家国的情怀。

《中华水塔》对三江源地区高原、荒漠、森林、河流和各种野生动物生动细腻的描写,不仅表现出作家的深情,更是反映出作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作品丰实的主题内涵所提炼出来的几个思想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必须敬畏大自然,承认人类的渺小。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滋长出一种狂妄自大的思想,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失去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其实,面对劫后余生、千疮百孔的大自然,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终究是个失败者。在《中华水塔》中作家说道,青藏高原的每一座山都是神圣的山。我们对这神圣的山只有敬畏,才能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

其二,人类源于自然,不可脱离自然寻求发展。人类生活的所有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应时常心怀感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运紧紧依赖着三江源,我们只有和三江源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其三,人类偿还的方式,就是把大自然重新交给大自然。像三江源这样特殊而又敏感、脆弱的生态区域,不搞大发展,不搞大开发才是根本,才是出路,才是真正将它交还给大自然。诚然,作者在《中华水塔》中提到,人类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预和破坏,但也不能任其发展,良性介入有助于自然恢复生机。保护环境生态,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微评论

生态环保经历了从民间自发,到社会共识,再到国家意志体现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因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过于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作为全球气候敏感区,其更是具有世界意义。“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陈启文老师能够自觉担负起对高原生态保护的责任,跨越地域、海拔落差以及文化上的障碍,扎实客观地书写有人有故事的高原,着实令人钦佩。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班果

我觉得《中华水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陈启文的行文方式、叙述方式,从头至尾都是非常均匀、非常沉着的。陈启文在《中华水塔》中呈现了他大量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气象、政治、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尽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本三江源的百科全书,一首三江源的交响乐。我们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享受、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思索。

——原《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

陈启文是一个具有大情怀、大担当、大视野、大思维、大手笔的作家,他笔下的《中华水塔》内容非常丰厚,这本书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组织,里面既有地理,也有人文;既有现实,也有历史。在我的阅读范围里,这本书是我们中国文学以如此规模来叙写三江源,来追寻探索中华水塔这一题材的好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

陈启文是当下比较多地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和自然关系,关注人类命运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卓越的创作成绩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界最具行动力、思考力和表现力的作家。《中华水塔》的创作体现出陈启文鲜明的求真意识、责任担当和坚韧品质。陈启文在三江源的行走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挑战生命极限,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行走。我想用三个“力”来概括我对《中华水塔》的印象:一是坚韧和求真的行动力,二是秉持深广忧思的思考力,三是朴素和绚烂相融的表现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王晖

作为一个青海人,我感谢陈启文为青藏高原写出这么好的代言作品。同样作为一个作家,我祝贺作家陈启文先生写出了生态文学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因为它的代言性而走向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在构筑人性的美好,建筑我们的精神高度上面有所作用。

——作家杨志军

我们中国有一脉相承、饮水思源的文化,水将国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中华水塔》这部作品,恰恰是用水来进行表述。《中华水塔》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来介绍三江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这本书对三江源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它更为深入地讲述了这里的人。作为中华水塔,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观,不是单纯的水,它其实是自然和人的一个结合。作家陈启文将中华水塔作为题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三江源,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

——环保人士杨欣

有关三江源题材的著作已有很多,但是《中华水塔》让我感觉这本书对于三江源的描述非常全面,站位非常高,内容也令人非常震撼。所以这本书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新鲜感觉。这本书用俯视的眼光、仰视的态度、细腻的笔法、行走的方式跪拜山河,回归自然,让人们认识到三江源对青海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意义。尤其书中对于生物链最低端生物的细节描写、客观叙述,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要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环保人士葛玉修

看这本书,仿佛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多年以前的岁月当中,因为这本书里边的好多人物和他们的经历都是我非常熟悉的。这本书引发了我们对三江源未来发展的关注,也让我们对三江源未来的保护充满期待。

——环保人士杨勇

作者:张陵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三江源的希望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