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中医谈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价值

文化 善生活养有道

存天理、灭人欲,是泯灭人性吗?从中医来分析,此话能让我们身心更和谐,从而更健康,更幸福。

中医是治病的医学,同时,中医亦是切己的医学。因为中医有文化,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其人文精神都可以在自身上得以体现。

以欲望为例来说明。何谓欲望?其实质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理欲之辨?本文尝试着从中医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义利之辨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主题的理欲之辨,贯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先秦儒家理论中,理欲之辨以义利之辨的形态存在。

中医谈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价值

在义与利之间,儒者表现出鲜明的重义的特征,先秦儒家就提出了“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舍生取义”、“以义制利”等思想观念。

我的体会是,义即是理,利即是欲。人皆有欲,若不合乎义,则舍利而取义。

从中医来分析,义通于肺,欲通于心。肺应于秋,而心应于夏。欲望应于夏,阳气发动,暑火升浮。义应于秋,秋金能降,则天清地明,神明清爽。秋金能使暑火收敛,取类比象,义能使欲望收敛。

二、理欲之辨

发展至宋明时代,有理学诞生,义与利、理与欲之间的紧张关系体现得更为清楚,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代表。

有人提出,理学家的理欲观在实践上有其残害人性的负作用。但是,我却认为,这根本就是误解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本质。

何谓天理?天理,就是天性,也是真如,是本性,是自性,是真性,是真心,是天心,是良心,是实相,是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天理就是自然之道,是天地规律。王凤仪老善人说,我们要“圆满天性”,就是要把天理发扬光大,让天理取代我们的禀性和人性。

何谓人欲?人欲,就是人的欲望。简单来说,人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人人皆有欲望,要纯粹地消灭人欲,这个比较难做到。我认为,用“节制”更合适些。我们做不到没有欲望,那就要节欲,把欲望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究的是节欲,中医也主张节欲。

这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是纵欲。把欲望降低,即是俗话说的“知足常乐”。如果一直纵欲,欲望会越来越大,心就会无限外求,永远得不到满足。纵欲能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非常短暂,只能说是“刺激”、“兴奋”而已,而且一旦刺激结束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这不是真乐。真正的快乐与财色名食睡没有关系,而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从中医来分析,存天理,就是让人的身心顺应天地之道,顺道而行。《内经》明言:顺之则生,逆之则死。因为道是真理,而且,这个真理是颠仆不灭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亘古不变的。

中医谈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价值

灭人欲,即是安和内心,正如《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达到这个境界,人心与天心合而为一,即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境界。这是中医养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才能“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三、从中医谈做人做事

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要严辨义利、理欲,其根本出发点正是要强调人应当做一个仁人志士而非衣冠禽兽,做一个“君子”而非“小人”。从中医来分析,这包含了让人维持健康,并且使身心归于和谐的内容。

传统的理欲观并不是完全排斥人的感性生命,即以其中严辨义利、理欲最甚的儒家而言,它也正视正当利益的存在,并不排斥人之正当欲望的合理满足。

比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荀子认为,“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程朱也承认“君子未尝不欲利”,“圣人岂不言利?”

我的理解是:《大学》明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欲求财,但以道德为本。本于道德的财物当然要收取,反之,不本于道德的财物,给也不要。因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用违背道德的手法得到的财货,也会不合情理地失去。与其将来会失去(甚至加倍失去),何如现在就丝毫不取!

从中医来分析,生命在于合道,即顺应天地规律。符合天地规律的,合乎天之道及地之道的,即是合理的,会让生命更灿烂;反之,不符合天地规律的,不合乎天之道及地之道的,即是不合理的,会让生命失去光彩。我愿意永远做合乎天地之道的事情,既为了生命与健康,也为了身心修养和人生幸福。

四、控制欲望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的正常欲望是合乎天理的。比如,我们要穿衣,要吃饭,要方便工作,要繁衍后代,要保持健康,要生存,要进步……,这些都是正常欲望。

如果人的欲望超越了合理限度,就是对利欲的过分的要求。耽溺于欲望,最终必然导致人性的沉沦。事实上,今时的社会就处于物欲横流的状态,结果就是各种慢性疾病泛滥,人们处于焦虑、抑郁、压力、痛苦、烦恼、无奈、悲观之中,身与心皆不得和谐。

从中医来分析,心藏君火而肾藏相火。相火藏于肾水之中,以藏为好。而欲望源于相火,欲望过度则相火飞腾。君火明亮,则心神和畅。一旦相火当令则君火失明。相代君令,结果就是国将不国,人的身心也就失去和谐,五脏将失去平衡。

人的需求有限,而欲望无穷。为此,儒家先贤要求人们节制欲望,遵循天理。由此说,“存天理、灭人欲”,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对个体生命的彻底否定,相反正是出于对人性沉沦的忧患和对人安身立命的关怀。

换句话说,不论是先秦儒家,还是宋明理学,其理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以人为本”,这既出于对“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的忧虑,也出于对人本身的关怀。从中医来分析,还出于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关怀。

小结: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也学习并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我的体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教人健康和快乐的大智慧。人人都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我学了,我已经受益。

中医是以德为本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前人有谓:“有德无术,术能自生;有术无德,术能害人”。以理欲二者而言,“存天理、灭人欲”,即是修养德行。如果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重视发掘自己的道德内涵,那么,人人皆有成圣成贤的内在动力,人人都在修养心性,这个世界将无限美好,我们的生命与健康也将得以延续和保证,我们也会更快乐,更幸福。

王凤仪老善人说:“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受圣贤的教诲,我也努力修养身心,尽量不受感性欲望的诱惑,不沉溺于欲望之中。目前,我的生活甚为简单、恬淡,但胜在健康、快乐、幸福。(董洪涛)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中医谈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价值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