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圣人孔子曾经感叹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大自然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心莫测,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好像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真能知道他在想什么呢?
但是孔子在《论语》中,他老人家还是留下了3句非常经典的识人术口诀,可以帮我们看人八九不离十。这三句经典的观人术口诀,是从三个方面来看人,帮我们看人一看一个准。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
01、看价值观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其实,这段话就是告诉人们,要了解一个人,先要看他的价值观,再判断能否交往。你看他凭什么东西在做事,这就叫“视其所以”;你看他是为了说明东西在做事,这就叫“观其所由”;你看他做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就叫“察其所安”。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三个角度跟一个人聊天,了解他的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出发点,和理想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大概掌握对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长时间生活和经历所沉淀下来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稳定性。
我们把对方价值观看清楚了,对方也就无处躲藏了,因此孔子感慨“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02、听言语
孔子有句话叫“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人与人之间交往,主要就是靠言语来沟通,所以能够读懂他人言语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说是:总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句话是孔子结合多年人生经验,读懂人性后,得出来的一句经典识人口诀。
在孔子看来,真是靠谱的人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为什么孔子这么看重人要少说话呢?
因为《易经》中说得很清楚:“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真正的吉人往往话很少,而且朴实;但是浮躁虚伪的人,往往话很多,夸夸其谈。
老子《道德经》最后一章甚至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即: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话,往往不可信;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
综上所述,听言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对方的思维和条理,看清对方价值观,还可以看清楚对方是否作风浮夸,是否虚情假意,是否巧言令色等等。孔子这句识人口诀“巧言令色,鲜矣仁”,更是告诉大家一件事:人前很会做人的,背后总有算计。
03、看担当
《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识人的大原则是先判断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先看大方向,再来看细节。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最经典的识人术口诀出自于《论语·卫灵公篇》的中一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也可以引申为:君子遇到问题,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遇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这也体现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问题时的担当不同,人品也截然不同。
《省心录》中也说: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所以君子只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对别人求全责备。
生活中,那些敢于担当,喜欢内求,懂得自我反思的人,往往更加趋向于君子。动不动就道德绑架,严格要求他人,而宽恕自己的人,往往更加趋向于小人。
一般来说,喜欢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不去反思自己的人,最后往往没有什么出息。所以说,我们从一个人的担当,便可大概判断出其人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能够知人、识人,才能信人、用人;如果不知人,则隐患很大,非常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古人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如何看清一个人?《论语》中的三句识人口诀,或许可以帮到你。孔子的这三句识人术口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经典受用,分别从价值观、言语、担当这三个方面来看人,可以帮我们准确看人。
今日话题:
您觉得孔子的识人术准确不?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精彩的评论,我会置顶鼓励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论语》中的这3句识人术口诀,经典受用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