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年一木
农村俗语“人有三不亲”,除了姑父、姨夫,还有一个是谁?很少人知道。
在农村,有一种传统文化叫俗语,是祖辈的人在劳作中总结的经验与智慧,通过口口相传旳形式,流传千年。俗语往往看起来简单直白,但是细细品味后,才发现其饱含着深刻的哲理,给后人起到启迪的作用。
如今,俗语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口头禅。
举个例子来说,农村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走散了”,就是典型的俗语。
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第一代的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到了第二代,成了表兄弟,也就是俗称的“老表”,关系就疏远了很多;再到第三代,以及以后的,基本上很少走动,不再联系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俗语,也是用来描述亲戚关系的,被收录在“千古谋略第一书”《智囊全集》里面。这句俗语是:“人有三不亲”,其中除了姨夫、姑父,还有一人,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敢相信!
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姨夫,指的是自己妈妈的姐妹的丈夫,而姑父,则是爸爸的姐姐的丈夫。
为什么姨夫和姑父,不算至亲之人呢?
我国的传统家庭文化,讲究血缘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有血缘关系的,才算至亲,没有血缘关系的,都是外人。
有一句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女儿嫁到了婆家,就是别人家的媳妇,再回到娘家,只能是个客人。
连女儿都成了这样的身份,女儿的丈夫,可想而知,只能算是外人了。
除了姨夫、姑父,还有一个人,跟我们关系不亲近,这个人就是“舅舅的媳妇”。
所谓舅舅,指的是妈妈的兄弟,而舅舅的媳妇,也就是舅妈。
可是,为什么“舅妈”也不亲呢?
这是因为,舅妈是因为跟舅舅成了配偶,才成为我们家族的一员,这就是俗称的“姻亲”,这种关系比“血缘关系”淡多了。因为我们跟舅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关系,舅妈只不过是个外来者。
这么解释,估计你就能理解俗语“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是怎么回事了。
我知道,这样说,也许听起来有点冷酷无情,但这就是现实。
当然,关系的亲疏,也不能全凭血缘关系,也要看是否经常走动。要是来往得多了,感情也就深厚了。反之,即使是亲兄弟,要是关系没有处理好,往往“冷如冰炭,形同陌路”。
我见过很多农村的亲兄弟,一旦涉及到分家产、房子、钱、田地,往往亲戚关系荡然无存,这时候人性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
一个家庭里面,舅妈这个身份最尴尬,因为她会直面“婆媳关系”,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处于家庭漩涡里的小叔子或者小姑子,往往不好插手。
老祖宗早就看透了这层“姻亲”关系的脆弱,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人有三不亲,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
在农村,像这样的俗语,实在是太多了。虽然简单粗糙,却是古人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代的流传,为的就是让祖孙后代接受教训,生活得更好。
除了“人有三不亲”以外,还有很多俗语,比如“舅家的牛,外甥家的头”,都被冯梦龙收录在《智囊全集》里面!
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智慧过人、做人圆滑。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呢?这得益于他看过一本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曾国藩说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经常拿出一本书仔细品味,这本书,帮助他在职场上混得如鱼得水。
据说,就连纪晓岚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并且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把这本书倒背如流。
冯梦龙在写《智囊全集》这本书的时候,就说“天下无余智”,意思就是说,普天之下所有的智慧,全囊括在这本书里面。
那么,《智囊全集》究竟是写的什么东西呢?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喜欢呢?
《智囊全集》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慧、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难制胜的奇书,被誉为“千古谋略第一书”。
这本书里面记载了明代以前的各种小故事,包括正史和民间野史,还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奇巧、机智。读起来脍炙人口,让人在哈哈大笑中学到智慧、谋略。
想要学习古人智慧的小伙伴们,可以选择这套《智囊全集》,既有原文,又有白话文翻译和冯梦龙的点评,完全不用担心读不懂。
点击下方横条,就可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直接借鉴他们的智慧,让您获得受益一生的本事。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农村俗语“人有三不亲”,除了姑父、姨夫,还有一个是谁?很少人知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