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荐书|生活中的经济学

文化 肖飒lawyer

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人性自利”。

在许多人眼中,经济学家一词似乎伴随着铜臭味,似乎经济学家都是唯利是图者,眼中只有是否有利。事实却并未如此,虽然每个人都并非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但一切都可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观看政治、社会、法律的工具。今日与大家分享经济学家熊秉元的《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荐书|生活中的经济学

熊秉元其人

熊秉元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熊秉元认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的分析架构最有说服力,《解释的工具》回答了他向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怎样让普罗大众习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自身存在什么缺漏,如何对其进行补全,如何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的互补状态。

熊秉元所写的并非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类内容,而是将遥不可及的经济学打落尘埃的人文经济学。熊秉元是经济学思维的传播者,而非仅仅是经济学知识的传播者。

四个结论

1、人是理性而自利的;

2、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有原因;

3、好的价值要出现,是有条件的;

4、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而出。

这四个结论既是以解释工具样态存在的经济学的概括,也是以经济学思维进行展开的前提。

大致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亚当斯密一类古典经济学家通常关注商品、资本、财政等宏观经济主题。而后的经济学家,愈发得重视起了微观经济学,许多大部头的经济学教材最初版本往往是先说宏观,后讲微观,而再版后常常调整为先说个体经济学,后讲宏观部分。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变化,熊秉元的这本《解释的工具》,正是对最基本的生活的关注。

荐书|生活中的经济学

不一般的理性自利

熊秉元笔下的理性经济人与许多人的认知并不相符。

很多时候自利被认为是一种偏向于贬意的评价,而在《解释的工具》的第一篇文字中,熊秉元指出,写下《与妻诀别书》的林觉民牺牲的行为正是理性自利的行为。人的理性、自利是表示绝大多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理性、自利的。林觉民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牺牲的行为,正是理性自利的表现。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是经济学上传统的比喻,在熊秉元笔下,看不见的手成了与一切相关的工具。经济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解释诸多社会现象。虽然经济理性人并不存在,但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对成本和效益考量后的较优“性价比”选择。

经济学中有所谓的摩天大楼效应,当摩天大楼建造起来的时候,也将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因为摩天大楼的单位面积建造成本太大,成本一直无法降低,所以表面上看着风光秀丽,实则已没有可能再容错了。对于生活中的决策,经济学能够提供周全的保障,没有经济学思维的生活,只会导致无法避免的堕落。

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待人性、道德、理想,并不会让它们庸俗,而是让人理解这些虚无缥缈的本质。正如规则化本身就反映了“成本”的概念,人会设法降低自己行为的成本。而且,对于各式规则的运用,也会有成本的考虑。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荐书|生活中的经济学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