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1期目录

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学院批评的价值和存在问题

摘要:由研究所和大学所构成的学院是文学批评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人在学院,不等于所从事的就是学院批评。在当前的批评中,有由出版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所支配的推介性批评,有文艺机构所组织的扶植性批评,有媒体所主导的酷评,还有学院教学用的阐释性批评。这种种批评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还缺一种诊断性的批评。这种诊断工作,学院批评家有条件去做,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下的学院批评存在着种种问题,批评要“接地”,要去掉学院腔,走出象牙塔,切断种种利益链,直面文学艺术作品本身。

关键词:学院批评 家园意识 美学标准

作者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文学理论构入实践的问题属性

摘要:文学理论是构入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它以文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在对文学实践的构入中研究文学实践。一般所说文学实践的四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其实都是建立在文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并由这一基础所贯通。从问题发现的角度说,这五个方面都以文学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差异性变化而引起人们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关注,并得以按问题的方式展开。对文学实践展开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是文学理论的要点所在,而被研究的文学理论构入其中的实践性问题,则规定着文学理论构入实践的问题属性。文学实践以其展开的差异性向文学理论照面,而文学理论在差异性关注中将这一照面提炼为语言表述的问题,并对之进行语境性研究。

关键词:文学理论 文学实践 问题 差异性

作者高楠,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110036)。

文艺批评是公共话语的引领者

摘要:在社会转型、思想激扬、文化狂飙突进的年代,文艺批评往往独领风骚,成为时代之子。最近二十年来文艺批评已风光不再,和大众越来越远,退离公共空间,变成一门知识社会学,文艺批评所能激发的公共性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减弱,激发大众的共同激情和兴趣的力量在弱化,提供给大众探索真理的路径和精神能量日渐匮乏,对于历史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和未来信念也在丧失。文艺批评衰退的根本问题是其不能把握当前文艺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基本任务。新人文学科的兴起,为新的文艺批评提供思想和武器资源;新媒体和中国新的现实结合,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契机,也为新的文艺批评提供了宝贵土壤。

关键词:文艺批评 新人文学科 新现实

作者张永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上海 200240);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

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往往贬抑形式探索,在把小说形式视为外在之物时,又担心它所携带的“西方的”、“外来的”影响(这说明形式根本就不是外在的)。我们一直赞赏那些“看不出”形式意味的、回归传统的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颇为不同,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确实有一个恢复传统的趋势,也因此取得了实绩。但久而久之,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尤其是西方)的现代小说经验愈离愈远。今天的汉语小说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要有新的创造,可能还是要最大可能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优质经验。对《繁花》、《老生》等作品的探讨表明,虽然西方小说早已成熟,但中国的汉语小说还未获得现代形式,对此中国作家还有一种不肯罢休的劲头;考察当代小说让我们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汉语小说创作不只是要从旧传统里翻出新形式,也能在与世界文学的碰撞中获得自己的新存在,从而介入现代小说的经验。

关键词:形式 传统 创新 现代小说 现代主义

作者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劳马的极小说评论

摘要:极小说俗称小小说,它是一种体裁,也是一种题材,譬如一个段子、一则笑话。劳马极小说的第一个关键词必定是幽默,而幽默不仅是方法,还与源远流长的喜剧有解不开的因缘。这是因为早在幽默作为名词、概念或方法出现之前,喜剧已经产生了。但问题是喜剧被普遍认可却是晚近之事,即文艺复兴运动以降。随着市民文化的崛起,喜剧成为重要文艺景象,及至快餐式文化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从喜剧和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探讨劳马极小说可以窥见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幽默 喜剧 文艺复兴运动 大众消费文化

作者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批判”话语的谱系学研究

摘要:“批判”话语从康德的哲学界定开始,继而黑格尔将其提升到辩证思维的高度,随之马克思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并将其引向社会历史场域,接着法兰克福学派在特定语境下将批判精神引向对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激烈抨击,当今中国学界质疑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过激批评,谋求大众文化批判的话语重建。两百余年来的嬗变递进,构成了“批判”话语的谱系学框架。对“批判”话语进行谱系学研究,可以寻绎历史语境和权力关系对于“批判”话语的形成、演变所起的规定和制约作用,并揭示当今中国的“批判”话语更具建设性、构成性的充足理由律。

关键词:“批判”话语 谱系学 社会历史语境 权力关系 规定 形塑

作者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扬州 225002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政治阐释

摘要: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等概念和理论,在学理观念和实践价值层面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发展,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转型的过程,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化实践过程,对它的理论解析与思想阐发也是现代审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转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 510006)。

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的功能与责任

摘要:文艺传播的功能和责任,是人们对于文艺存在合理性的当然诉求。它随着时势的推移而不断地进行调适和校正,但始终不会脱离文艺传播“为什么人”和“如何为”这些核心问题。“为什么人”和“如何为”决定着文艺传播的价值导向和思想理念。在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在分享传播方式多样化、市场化红利的同时,其各个环节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亦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由此,重建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的功能与责任,需从文艺传播的三大环节入手,即文艺创作、文艺传递和文艺接受。就今天的文艺传播而言,真正妨害传播自由的不是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而是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能体现文艺传播媒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不是其他,而是对传播的人民导向和社会责任的秉持与坚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文艺传播 功能 责任

作者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信息化时代的文艺意识形态治理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仅仅靠组织与行政力量推行和维系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远远不够,意识形态必须由传统的“管理”走向现代的“治理”。建构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是发展我党现代执政能力的需要。文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主阵地之一,对待文艺意识形态治理应防止简单化、扩大化以及“左”右倾两种倾向。文艺意识形态治理应当建立新型运行体制,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文艺意识形态的治理首先是相关主体的治理,这既包括部门主体,也包括个体主体。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打造文艺意识形态治理的人才团队,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队伍。文艺意识形态治理必须把握治理时的分寸,讲究治理的方式、方法,在处置或处理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时要看对象与注意场合。对于文艺对象要通过文艺批评和文艺论争的方式去解决,对于文艺认识分歧要通过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的方式去解决;在处理文艺问题纷争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文艺意识形态 观念变革 治理

作者张清民,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开封475001)。

图像转向抑或图像霸权——读图时代的图文表征及其反思

摘要:在语言学转向的思维模式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普遍采用“语言/话语”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而在图像转向思维模式下,图像文化模式取代语言文化模式成为把握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思维模式。图文在各自领域中的话语展现及其彼此间的张力,展现出图文的意识形态及其表征,而且,在图像转向的影响下,文学和媒介的发展出现了图像化趋势,图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并冲击文学,形成了图像霸权。

关键词:图像转向 图像霸权 读图时代 图文表征

作者杨向荣,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杭州 310018)。

“文学性”的语言学探索——论罗曼·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

摘要:著名俄裔语文学家罗曼·雅各布森的结构主义语言诗学理论是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他创造性地提出“文学性”概念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语言学探索,专心致力于诗性功能研究和诗歌语法批评实践,在促进文学学科的独立与发展、实现语言学和诗学的跨学科联姻以及树立文本结构分析的典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用语言学重新改造了诗学,相对轻视了作家和读者对文学意义生成的重要作用,没能把意义从语言中解放出来,最核心的“诗性功能”说也存在着一些逻辑悖谬和不足。在“后理论”时代,反思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的这些得失,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深入、全面地认识和评价雅各布森的诗学观点,也有利于获取推动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建设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罗曼·雅各布森 文学性 语言诗学 诗性功能 跨学科

作者江飞,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安庆 246133)。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艺理论创新”学术论坛综述

作者朱海坤,深圳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深圳 518060)。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会议综述

作者李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厦门361005)。

《中国文学批评》于2015年3月创刊,季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合办。

主 编: 张 江

副主编: 王利民 高建平 王兆胜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为目标,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为中心,紧密结合现当代文学创作和鉴赏的实际。本杂志征集以下内容的文章: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3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回顾和反思

4现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

5国外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6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

7地方和地域文学专论

8现当代美学理论与实践

9网络文学研究

10其他各类文学,如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科幻文学研究,等等。

杂志还将设立“当代文学聚焦”、“热点文学文化现象解析”、“重要作家作品评述”等专栏,并选登一些重要文学研究类会议的综述。

热切期盼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惠赐稿件,共襄盛举。稿件字数以1万字左右为宜,体例规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体例规范执行。

纸质稿件请寄至《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泰达时代中心1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部100026)。稿件审阅周期一般为3个月,一经采用,即奉上样刊及优厚稿酬。

《中国文学批评》现已开始征订,可直接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联系订阅。《中国文学批评》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定价400元(含邮费)。

订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泰达时代中心11层1108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100026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1期目录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