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堕落比战争更可怕,它已侵入罗马,为被罗马人征服的世界复仇。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有这样一群青年艺术家,他们大都是二零、三零后,活跃于1847年至1863年之间的欧洲画坛。他们的作品大都取景于想象中的古希腊、古罗马场景,人物也都装扮成古代模样。在西方艺术史上,这群艺术家被称为“新希腊人”(Néo-Grecs)或“庞贝画家”(Pompéistes)。但并不是所有古典主义时代的知识精英都将古罗马视为国家的理想形态或社会生活的完美模式,也有人将古罗马视为因奢靡享乐之风盛行而迅速转衰的淫邪世界,在那里充斥着粗鄙野蛮的过度暴力。比如在法国学院派画家托马·库蒂尔(Thomas Couture,1815-1879)的代表作《罗马人的堕落》(1847)中,就为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的一场上流社会宴饮狂欢之后的余波:
▲ 油画《罗马人的堕落》(1847)
法国学院派画家托马·库蒂尔 作
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中,古罗马“最后的英雄”日耳曼尼库斯与摊在其脚下的这群古罗马年轻“兽人”高下立判——堕落的罗马人和他们英雄的祖先形成鲜明对比。在画面最右,一个酩酊少年甚至爬上了演说家雕像的基座。尽管这位少年摆出了敬酒的姿态,此举却是对古人的不敬。少年身后还立着另一座雕像,他举手皱眉,仿佛既愤怒又无奈于这满堂的荒淫与堕落。但并不是画中所有在场的人都如此醉生梦死,画面前景右下角显然还站着两位清醒的男人:
▲ 油画《罗马人的堕落》(1847,局部)
法国学院派画家托马·库蒂尔 作
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二位貌似刚刚步入柱厅,就被眼前的狂欢场景给吓住了,他们于是停下脚步,蹙眉凝目,与看到的一切保持着距离。西方艺术史家倾向于将他俩解读为哲学家,因为他们留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样的络腮胡。也有学者认为他俩代表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野蛮人”,与罗马人相对。
在画面最左边雕像的基座上,还坐着一位青年,虽然一抹晨曦照到了他稚嫩的面颊之上,然而这位青年却忧郁地低着头,他闭着眼,拒绝目睹眼前的一切。这位青年被解读为诗人,满堂堕落之人显然对他丝毫没兴趣,他也乐得可以“活在别处”,享受这喧嚣中的寂寞:
▲ 油画《罗马人的堕落》(1847,局部)
法国学院派画家托马·库蒂尔 作
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家本人对自己这幅作品的主题也做过说明:堕落比战争更可怕,它已侵入罗马,为被罗马人征服的世界复仇。库蒂尔显然在用这幅画影射当时的巴黎,在那“淫靡之都”,康康舞(Cancan)刚刚兴起:
▲ 油画《年轻姑娘跳康康》(约1905)
丹麦画家保尔森(Julius Paulsen) 作
私人收藏
▲《Jane Avril跳康康》(1893)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 作
私人收藏
▲ 电影《红磨坊》海报(1954)
这种至今仍能在巴黎红磨坊欣赏到的“踢腿舞”,首演于1832年的狂欢节,曾引起轰动。康康舞被当时的旅法德国人评论为“由四肢总体混乱而产生的舞蹈”,最初它却出现在德裔犹太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创作的轻歌剧中。当时的巴黎人将这种舞蹈形容为“一场狂野放纵的酒神祭”,正如库蒂尔在《罗马人的堕落》(1847)中描绘的场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与艺术沾边·668》酒神祭中跳康康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