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沸腾

文化 沸腾

让文物走近年轻人。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沸腾

▲图源河南博物院。

文|韩浩月

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欢乐也能因此双倍叠加……“考古盲盒”火了。

据媒体报道,12月初,有网友发图文帖直播“考古盲盒”开盒全过程,他先后挖出了青铜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网友围观并纷纷表示“被种草”。

据了解,“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它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在网上,“考古盲盒”处于脱销状态,每次补货都会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评论区则满是“催货警告”。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沸腾

▲图源@河南博物院微博截图。

“考古盲盒”为什么能火?就目前看,注重用户体验,无疑是个重要原因:文物爱好者或者盲盒玩家在挖掘过程中,能“感受到考古学家的快乐”——能挖出什么,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本就颇具刺激性。

这对传统文化传播跟文创无疑不乏启示:在很多人眼中,文物连接的是“传统”,盲盒代表的却是“潮”,二者似乎不搭。

但“考古盲盒”却将二者较好地捏合:让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能让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还能如某些人说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学习与感受的热情。

“文物+盲盒”,如果只是两张皮强行捏合,那可能也没太大价值。从这些“考古盲盒”的设计看,有关人员显然用了心:等级区分是盲盒产品吸引玩家的重要元素,考古盲盒就将盲盒内的藏物设置成传说级别、传承级别和史诗级别这三个等级。

运气好的人,可以挖到“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等“宝物”,运气差的也能挖到一抔来自文物胜地洛阳邙山的土。

到头来,这也能让很多文物形象走入寻常百姓家:从盲盒中得到的“宝物”,可以成为很多人家中的摆件,让微缩文物进入人们的生活情境,也让家庭氛围中多些文化气息。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考古盲盒”也为解决文物走近年轻人的难题,提供了参考思路。

对几十岁的大龄人群来说,童年时与古钱币、古董家具、陶制文物等物件的接触,可能会建立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隐秘联系。但对于95后、00后的Z世代年轻人来说,他们与文物之间,永远隔了层玻璃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参观博物馆,虽然也可以体会震撼,但如果能真正拥有些许能与自己双手产生接触的微缩文物,感受会有所不同。“考古盲盒”就让其变得可能。

近些年来,文创产品出圈动作频现,故宫文创日历就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而“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也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它以契合市场思维与年轻人需求的方式,拉近了文物跟人们的距离,让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更多地活跃于人们的视线当中,吸引人们去观察它、了解它。这显然是好事,类似的尝试也多多益善。

但需要提醒的是,“考古盲盒”这样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应注意避开某些盲盒产品自掘的陷阱——要在正统性、品质感、价格与质量等方面多加考虑。毕竟考古盲盒不是简单的生意,还被赋予了传播与延续文化的使命。

文物“借潮出圈”是好事,这类尝试可以再多些。

□韩浩月(专栏作家)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李立军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沸腾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沸腾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